2020年,中国消费场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疫情时代消费场景将如何变化?未来消费领域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每经记者 王星平 每经编辑 王丽娜
即便到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消费市场无疑也因疫情的出现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年初线下零售业一度停摆到如今消费市场重焕生机,回归正常;从此前线下零售一直是消费主流场景,到现在电商直播等线上场景如火如荼……所有的变化,无不向外界透露着中国消费市场变革的信息。
苏宁易购华南区执行副总裁戴冯军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那么,2020年,中国消费场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疫情时代消费场景将如何变化?未来消费领域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在11月2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0中国线上新消费高峰论坛上,苏宁易购华南区执行副总裁戴冯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疫情的出现,让消费者线上消费的需求大大增加。”戴冯军在论坛现场表示,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场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疫情前期,社交场景、聚集性消费场景受到影响,线上消费逐步成为用户的习惯。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此前在疫情笼罩下的艰难时刻,不少零售企业并未放弃,而是选择危中求机,转变企业运营策略,大力发展线上业务或者到家业务来弥补损失或是寻找到新的业务机会。
在戴冯军看来,在疫情后的复工复产中,有两种模式比较有代表性,一是加速了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加速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图文沟通方式进一步向视频与直播的方式转变;二是促进了“到家”业务的服务理念。
根据戴冯军介绍,在疫情期间线下消费进入困境的时候,苏宁易购也通过互联网手段复苏。苏宁在线下门店开展了店播,大力推广离店销售。2月下旬,苏宁易购开启“超店播计划”,共有3280家门店进行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3亿。
与此同时,苏宁还在大力发展到家业务。据了解,疫情发生后,苏宁一方面保供保需,一方面严格执行“无接触购物”。因此,在疫情发生后,苏宁易购推出了家乐福到家业务、苏宁小店线上下单、门店自提等服务。通过苏宁易购APP或者家乐福小程序下单,消费者能享受到3公里范围内“1小时达”、3-10公里“同城配”半日达服务。而通过苏宁小店APP下单,用户可以到就近的苏宁小店提货。
显然,现在看来,这些举措也让包括苏宁在内的企业在业务上有了较大的增长。
根据戴冯军的介绍,1-5月份,苏宁小店的订单量增长了1倍,家乐福增长450%,这个消费习惯也持续到双11期间,苏宁到家业务也增长了420%。苏宁易购1-9月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为2025.52亿,也同比增长18.15%
当线下出现困境时,将业务增长的希望转向线上,似乎在很多人看来,这一策略合理也有效。可在戴冯军看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是零售行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戴冯军认为,2020年,疫情的出现反而极快地加速了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例如像苏宁,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零售商,苏宁已经为大到像家乐福这样的传统商超企业,小到县镇的夫妻老婆店等传统零售店铺带来新的生命力。”戴冯军说。
记者了解到,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这一年来,持续推进了家乐福的数字化改造,包括SKU、供应链、门店等多个方面。2020年上半年,家乐福实现盈利1亿元以上,现金流转正。
除了家乐福以外,苏宁易购对传统零售商数字化赋能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苏宁零售云,通过整合苏宁品牌、供应链、技术、物流、金融、运营等核心资源,为县镇市场下沉市场数量众多的中小微零售企业提供全场景数字化重构,以及全价值链赋能的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
通过对下沉市场的开放赋能,苏宁零售云的老板门店主营商品即可从200个SKU扩充至17000+个SKU,线上更可共享苏宁的700万个SKU商品。通过对加盟商经营数据的对比分析,升级改造后的门店平均月收入30万元以上,资金周转提升5-6倍,订单量提升4倍。平均毛利率超过17%。
当然,在戴冯军看来这些嬗变并未因为疫情的逐渐缓和而停止。他认为,随着零售行业数字化的更加深入,零售行业的变革也将会更加快速。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的消费市场,戴冯军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2021年,消费市场将会更为垂直细分和个性化,也会越来越贴近用户需求。
“用户在哪里,场景就在哪里。例如,随着SKU的不断丰富,家乐福可以一站式购齐;电商直播的选品越来越垂直细分,抖音明星直播间、店播厂播村播、私域流量的受众也会越来越细分。”戴冯军说。
同时,他也认为消费创新的方向会更加科技化,比如,现在增强现实(AR)、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已经被大量使用。在未来,通过智能试妆、VR/AR体验、智能互动屏、自助商品浏览和自助下单等技术手段,零售行业消费者购物体验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化消费或许会成为另一个消费发展趋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