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送单位:成都高新区
背景介绍: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以及市委“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部署,2020年3月以来,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服务企业为中心,全面分析研判传统政策申报模式事项分散、协作不畅等体制弊端,企业群众办事多头对接、来回跑路等服务难题,线上线下联动发力推动企业申报政策事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主要做法:一、深度梳理各层级产业扶持政策,让企业看得懂、够得到。一是系统梳理产业政策。将政策根据类型划分为资源类、奖补类、资质认定类,按照“五统一”原则集中梳理,即统一事项名称、适用依据、申报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流程。目前已梳理涵盖国家和省、市、区四级共计24项政策、85个项目的政策库,涉及发改、工信、科技、商务、人社、财政等9个重点领域。二是细化政策申报标准。参照行政权力事项标准,规范区级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和操作规范,制订标准化的政策申报指南,逐一明确关键时间节点和申报材料要件。三是做好政策公开公示。将纳入政策库的政策文件、政策细则、解读文本、办事指南等内容通过线上公开公示。对处于申报期的政策,倒计时标注截止时限;对已完成评审的政策,线上公示拟支持的企业名单,并公开监督举报渠道。
二、创新搭建“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让申报流程最优化、可预期。一是搭建智慧服务平台。依托“高新通•成都高新区企业服务网”和“高新通”微信小程序,自主研发上线“政策通”专题功能版块,向企业集中提供政策订阅推送、申报通知发布、重要事项日历等服务。二是完善政策申报功能。开发线上政策申报系统,打通各有关部门、平台公司现有的数据接口。政策申报的前台受理部门、后台主管部门可通过该系统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和复核。申报材料通过复核后,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供盖有鲜章的纸件,避免多次补充修改。三是实时跟踪申报进度。开放实时跟踪查询功能,企业可随时查询政策申报进度,及时获知下一步办理事项,让政策申报全流程公开透明、可预期,全面优化提升企业的办事体验,同时方便企业更合理安排资金。
三、全面推行“一窗式”分级受理模式,让企业少跑路、就近办。一是设立中心服务窗口,推动申报流程再造。根据办事潮汐动态调整窗口数量,以“常设窗口+机动窗口”模式打造咨询、申报、兑现综合服务窗口。再造惠企政策申报兑现工作流程,企业申报资料由窗口统一初审。二是设立产业功能区中心站,提供专业化服务。针对高新区各产业功能区相对分散的实际,设立产业功能区区域中心站,建立符合产业特点的企业服务体系,安排专门团队专职做好区域政策宣传、解读、咨询、受理等工作,方便企业就近咨询和申报。三是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就近申报办理。在街道、园区楼宇分别设立便捷工作站和园区服务站,统一服务标准、加强服务宣传,为企业提供政策申报要件初审等服务,形成覆盖全区的“网格化”服务体系。
取得成效:一是有力破解政策“碎片化、分散化”问题。成都高新区“一企一策”兑现、深化产业培育、优化产业服务、促进生物产业圈发展等扶持政策已汇集形成申报指南并开放线上申报入口。目前,“一企一策”已兑付资金48.1亿元,市、区两级政策申报项目共计7100余个,审核通过项目6700余个,各级政策通过“一窗式”集中化、标准化归类和受理,有效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强化企业政策申报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是有力破解企业“办事繁、跑路多”问题。通过建立“高新通”政策申报体系、设立政策“一窗式”受理中心,将线上线下政策咨询、填报、审核、受理等服务有机串联,通过线上修改补全“一次”,线下窗口交接“一次”,推动企业办理政策事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三是有力破解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成都高新区聚焦企业集聚的各大园区、厂区、楼宇,依托区内众多行业协会、管理机构等的社会服务机构,设立距离企业最近的“企业服务工作站(点)”,方便企业近办理惠企事项,真正把服务“快递”到企业门口。
自荐语: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聚焦政策申报模式事项分散、协作不畅等体制弊端,企业群众办事多头对接、来回跑路等服务难题,努力将服务企业的难点转变为撬动工作创新的支点。优惠政策“一窗”通办以后,区域企业办理政策事项便捷性、时效性大幅提升,相关工作得到企业及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受到四川电视台及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四川日报、今日头条等媒体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