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毕华章 每经编辑 毕华章
将成为陕西第60家上市公司的西安凯立,昨日首发过会。
预计今年营收达10亿的它,已走过近40年历程。即使是世纪初改制后,迄今也已18年。
这家深耕有色金属研究的科技企业,如今将登陆资本市场,成为陕西本土又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而它背后的控股股东——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西北院”),格外引人关注。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旗下,已打造出西部材料、西部超导、西安凯立3家上市公司,以及西部宝德等新三板公司。
可以说,陕西资本市场中,“西北院”已经崛起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1983年,一间名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催化剂研究所的机构,开启了贵金属催化剂国产化的历程。
这是西安凯立起初的模样。
直至本世纪初的2002年3月,西安凯立改制,实行公司化运营。
它主要与贵金属打交道。从事的是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与生产,催化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废旧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及再加工等业务。
对国内精细化工领域而言,西安凯立属于具有技术优势的贵金属催化剂供应商,开发的多种贵金属催化剂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
其产品及服务,主要应用于医药、环保、新能源、电子、基础化工等领域。其中来自医药领域客户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六七成。地域上则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山东等医药产业聚集地。
图片来源〡西安凯立官网
西安凯立曾在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成为公众公司,代码834893。由此,外界才得以获悉,其业绩保持连续多年持续增长。
即使是今年,业绩也可圈可点。
粉巷君注意到,基于目前的订单情况、经营状况以及市场环境,西安凯立预计今年全年营业收入约10亿元,同比增长41%。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9500万元,同比增长约45%。
在今年的市场竞争下,其业绩依然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除了产品技术、市场竞争能力增加等因素,也与今年医药行业需求的上升有关,使得销量和业绩整体增加。
实际上,西安凯立的业绩表现已持续较为亮眼。最近三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65亿元、6.10亿元、7.08亿元,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3%以上。
对于这家业绩颇具吸引力的陕西科技公司,本土投资机构当然不愿错过。
西安凯立的实际控制人是陕西省财政厅,控股股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坊间简称西北院),控股34.29%。
其他股东,既有来自西安航天基地方面的机构,也有陕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陕西省高技术服务创业投资基金等本土投资机构旗下的身影。
尤其是航天基地旗下的西安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公司,西安多家企业背后都能发现它的投资痕迹,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小。
此次,其持有西安凯立约10%股份,位居第二大股东。
与上述机构相比,位居第三大股东的张之翔更值得关注。他是西安凯立的董事长及核心技术人员,持有389.80万股,占比5.57%。
图片来源〡西安凯立招股书
今年55岁的张之翔是正高级工程师,在西北院系统已工作多年。
1988年起的十年间,他在西北院第二研究室从事分析检测工作。此后历任西北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西北院催化剂公司负责人等。西安凯立改制后,陆续担任董事、总经理以及董事长等职务。
这些履历的另一面,是张之翔的科研历程。
他主持了国家省市项目20余项,为西安凯立催化剂制备技术打下理论基础。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国标及行标11项。
可以说,张之翔是西安凯立内部员工股东的代表之一。此次IPO,西安凯立大约八九十名职工持有公司股份。
张之翔持股最多,将近390万股,较少者持有5万股,共享着公司发展的价值。
科技界有一项研发方针,被称为“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如果跳出专业的科研视角,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外界能看到的,仅是已经打出的牌,实际上手中还握着几张好牌。
从这一角度而言,西安凯立此次IPO过会,也意味着西北院旗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又多了一股力量。
正如市场所熟知的,西部材料(002149)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旗下较早上市的公司。这张牌打出后,西部超导(688122)登陆科创板。继而,又有西安凯立的登场。
此外,另一只潜力股——西部宝德(835680)也已蓄势。未来某天,西部宝德沿袭西安凯立的路子从新三板转战IPO,也未尝不可。
图片来源〡摄图网
如今的西北院,已崛起为陕西资本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对A股以及新三板等领域的布局,走在了很多同行的前面。
不止如此,西北院还有后手。
在“2020西安硬科技企业之星TOP30”中,西北院旗下又有3家公司上榜。分别是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公司,西安赛隆金属材料公司以及西安欧中材料科技公司。后续实力或许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省来看,今年陕西新增A股上市公司6家,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公司1家,上市公司数量实现近年来最好发展水平。
与前几年相比,陕西公司争着上市的氛围起来了。
在此背景下,看一看科研实力雄厚的西北院,这些年在资本市场由蓄势到崛起的历程,或许能给更多人以启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