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不仅宏观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等分项指标也逐月好转。
数据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外资投资中国的热情,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却见到了跨国企业们“疑虑”的另一面。
10月底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经济论坛政企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会上,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提法”,不少跨国企业的中国区高管抛出了“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双循环’”“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寻找新机遇”等问题,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
“这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坚定地告诉与会的50余位跨国企业代表,“双循环,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将更好的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疑虑”与“坚定”
无论是市场调研报告还是宏观经济数据,都显示出外资、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
16日的政企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给出最新的数据:今年10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反映我国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服务业生产指数)、消费(社消零总额)、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大主要指标,都有持续性的恢复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实际利用外资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2%,按美元计算同比增长2.5%,一批重大的外资项目也相继推进实施。
然而,当中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跨国企业对这样的“新提法”是陌生的,并且对如何把握中国市场的未来机遇也萌生出了些许不确定性。
政企交流会上,第一个提问的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檏就已经表现出来。孟檏问,新发展格局下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定位,对外资的科技企业意味着什么?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林海想知道,如何理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和“双循环”格局的结合,日本公司在其中可以有怎样的机遇?来自德国的克诺尔公司代表也提问,公司在中国有制造基地也有研发中心,下一步怎样才能更好的融入“双循环”的发展趋势当中去?
深度交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意义,正是此次政企对话会的重要主题。
宁吉喆在会上表示,这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与企业家们交流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张焕腾也给出了他的理解。在张焕腾看来,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句话,分两个层次。首先“这一提法,不是对过去发展战略、具体政策的否定,而是继承。”从数据来看,依靠国内循环支撑经济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次,“面对新的国内国外形势,我们进一步巩固提升发展模式的运行质量,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社会都能够安全的运行”,这是出于一种“以底线思维应对极端情况”的出发点。
看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有两个角度。浅层次的意思就是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中国经济循环的顺畅高效有利于世界经济循环的顺畅。深层次的意思在于,中国想要持久地留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就必须增强自身经济循环的实力。
在交流会上,张焕腾点明了跨国企业内心的“疑虑”:很多人担心中国提新发展格局,特别是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不是中国要封闭了,是不是中国要跟世界脱钩。
“不是!恰恰相反,是中国不希望与世界经济脱钩。”张焕腾强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速,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外资在中国的贡献。如果让我对各位企业家说一句话,那就是:只要你们不离,我们就一定不弃。”语毕,全场响起了来自企业家们的热烈掌声。
关于这些“疑虑”,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补充称,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循环的重要主体,因而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主体。“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要消除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把潜在的经济增长发挥出来。这是个把中国经济蛋糕做大的过程,外资企业从中也可以获益更多。”
路径与举措
这些年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的营商环境,中国做了很多举措,也被跨国企业看在眼里。从2017年到2020年,连续四次修订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限制的措施由2016年的93条减至了2020年的33条。去年,我国修订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今年还将进一步修订,增加鼓励类外资的条目,继续扩大外资鼓励的范围。今年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强化外资投资的促进和保护,优化外商投资管理。同时,以重大外资项目为引领,不断提高外资服务水平……这些都成为疫情之下我国稳外资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条件。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获得了跨国企业代表们的重点关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格局的塑造,包括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塑造”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方式之一。张焕腾在会上提到,另外两种方式,一个是传统的贸易合作,坚定不移地推进进出口贸易,另一个是投资合作,既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地吸引外商在华投资合作,又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
回到这次调研活动和政企交流会的举办,本身就是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共振,加之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无法如期举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创新了合作方式,每月组织跨国企业代表到各地“巡回”调研,并开展线下面对面的政企交流会。
此举一方面是回应跨国企业家希望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迫切诉求,另一方面是形成进一步宣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契机,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兴业。
今年10月跨国公司的调研和政企交流会首次成行,走进浙江省。11月16日开启了第二场调研及政企交流会,50余位跨国企业中国区高管齐聚成都,深入了解内陆市场的开放,寻求市场合作新的机遇。而且,活动特意安排每一次深入调研不同的地区,意在提升外商赴地方投资和长期发展的信心。
成都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成渝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领域成绩突出。选址成都,“主要考虑成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自然禀赋,独特的文化、优越的现实条件,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备显著优势。”国家发改委国际司巡视员李斌在交流会现场表示,“成都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的公园城市创新实践,将为全球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成都模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