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供给创新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招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09 23:23

    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个判断的得出,建立在经济学对需求与供给关系,以及消费与投资关系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技术进步加快,需求及其满足出现了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潜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产品、新服务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其二,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增强,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多是供给(科技)创新的产物。就静态的供需关系而言,消费需求是第一性的。在动态的供需关系中,内在创新的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有着拉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大循环既要扩大最终消费,又要以供给创新实现潜在需求和满足新需求。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创造消费需求,并通过投资需求具体实现这些创造过程。高铁科技和投资,乃至形成高铁产业,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这是新经济时代,需求和供给间关系,即消费、投资和科技创新间关系的重要特征。供给创新即科技创新是新发展格局的源动力。

    正是因为供给创造需求,科技创新创造需求,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公报进一步指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里的“四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代表着创新或供给,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代表着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最终需求,进而明确地揭示了需求和供给与科技创新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公报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居民最终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规划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高端装备与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八个产业或六个产业领域,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又加入了相关新兴服务业(领域),可称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并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在“十三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设定在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9%,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收入的比重超过25%。所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目前已超过20%。2010~2018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8.7个百分点,比GDP增长快9.6个百分点。更多的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年均7.5%的中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17.1%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正是这一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经济增长整体下行的压力。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源自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生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有集群的空间特征。这是被现实证明,也是被实证研究证实的事实。所谓创新生态和新兴产业集群,就是某个物理空间聚集着别的地方难以模仿的创新创业资源,并由此培育新创企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形成创新生态和新兴产业集群,这是因为,创新需要若干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人才、资本、基础设施、创新生态,甚至气候,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具备这些条件。这些要素和条件同时存在,均衡配置,要求近乎苛刻。所以,创新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一般生成于都市圈或中心城市,分布于世界为数不多的地方。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和成都等城市,有着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新兴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正在形成这一发展生态和格局。

    我们估计,到“十四五”期末,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30%左右。“双循环”和科技创新将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进而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茅台的大道至简 都写在了酿酒光阴里

    下一篇

    新晋珠宝品牌DR运营主体迪阿股份冲刺A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