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及供应链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持危扶颠”的关键。
每经记者 李卓 每经实习记者 王郁彪 每经编辑 王丽娜
全球疫情之下,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之下,如何持续复苏中国经济、重塑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如何让数字化供应链更好地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迫切思索的命题。
10月22日,在“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则坚信:做好内循环,中国的经济会稳定。不管外部的形势怎么样,每年全世界30%的市场扩张会在中国。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则认为,确保公平竞争,建立信任体系,避免任何一家公司通过垄断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扼杀新想法,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供应链系统的重要规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峰会了解到,数字化及供应链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持危扶颠”的关键。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很多人说是疫情的冲击,受疫情影响,很多国家GDP都处于负增长状态,国际贸易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出口减少就意味着更多的产能需要国内消化,这就是国内循环。但其实在2019年,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这个论断还没提出的时候,82.6%的国内生产已经在国内消化。”林毅夫如是表示。
事实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经济规模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第二,服务业比重越大的国家,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他同时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市场依旧相当重要,中国即使是大经济体,但占全世界经济的比重也只有16.4%,如果能够持续融入到83.6%的世界经济之中,产生的利润就会更高。此外,每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都有优势和劣势,中国也不具备很多国家具有发展优势,也需要依靠国际资源。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林毅夫说,新发展格局之下,不管外部的形势如何,每年全世界30%的市场扩张仍将发生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机会最多、发展空间最大的地方,技术创新、新发展平台在中国大有可为,希望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仅靠此前的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已远不能跟上日益增进的全球一体化发展效应,供应链成为企业寻找发展机遇的关键。
而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更是加深了企业对于这一点的认知。疫情重压之下,全球供应链遭遇挑战,许多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倒下。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有一些公司却在疫情的冲击下“准备好了”,因为其具备成熟、优质的供应链。
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主任、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荣誉院长尤西·谢菲认为:“制造产品容易,但供应链很难把控,公司有效管理其供应链的能力已成为关键的全球竞争优势。”
他进一步表示,这些公司了解产品将在哪里生产,产品和零部件将进入哪里,最终产品将进入哪个客户。在供应链发生中断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以快速计算出“价值树”,从而设定优先级。与此同时,大多数公司减少了库存单位的数量,把重点放在了快速大卖家身上,这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危机是一件次好机会,是时候去看看你所有的客户、产品和员工谁是高效合格的而谁不是。”尤西说。
事实上,物流和供应链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
尤西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专业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增长了32%,达到92亿美元,其中物流系统占了总销售额的41%,而到2022年,全球仓储和物流机器人市场将翻两番。尤西认为,这场悄无声息的革命得益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在物流行业,机器人将是全球仓库自动化运动的核心。
不过,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效应之下,亦存在隐忧,即“一家独大”进而阻碍整个供应链的联系运转。尤其是在互联网数字平台上,这样的负面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公平竞争成为了重塑全球供应链系统核心要素。
保罗·罗默指出,要达成公平竞争的环境,首先要建立一套彼此坚守的信任体系。身处供应链中的企业必须具备鉴别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能力,否则将遭受损失。尤其是在现代的数字化平台上,一些具备非常强大的市场地位的企业,往往能左右这种信任,给公平竞争的环境带来致命打击。
会上,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吴晓波分享了自己的一次考察经历。
他介绍道,“武汉1月23日封城,武汉东风本田3月11日就开始复工,生产出了第一批20辆轿车,震惊世界。如果没有供应链和物流配合的话,这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全世界最大羽绒服企业波司登,一件个性化定制的羽绒服,从生产线做完到送到消费者手中,最快24小时就可以。这说明当一个企业从前端的店铺到生产线、销存仓库完成整个智能化动线设计之后,它的生产能力、个性化定制能力在疫情影响下可以迅速恢复,也代表中国制造业产能个性化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的确,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中国在供应链和物流产业遭到的压力性测试中,抵抗住了这种压力。全球也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无论是美国、欧盟、东南亚国家或日本韩国等等,在共同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的物流和供应链能力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验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物流业在此次疫情中彰显出良好态势,备受世界瞩目。疫情期间,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疫情专刊并公布了众多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出现了一位中国外卖小哥的身影。
“虽然物流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企业的面前,但是从东风本田到波司登的生产线,再到如今阳澄湖大闸蟹能够送到全中国1000个城市,在过去五到六年中国智能化革命浪潮推进过程中,物流悄无声息地也发生了重大革命。”吴晓波进一步指出,中国物流出现了四个非常引人瞩目的进步:
第一是互联网电商引爆了物流革命,当金字塔式销售渠道被扁平化互联网电商彻底摧毁,中国物流效率迅速提高,物流格局全线放开;第二是随着互联网电商销售占比越来越高,倒逼所有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线再造,中国制造企业云物流能力提升,是跟整个中国制造业柔性化再造和智能化能力完全统一的;第三是伴随互联网电商推动和制造业工业革命4.0,物流企业建设了自己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在为消费者提供很好购物的体验的同时,建立了企业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第四是当所有变化都发生的时候,中国城乡完成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的搭建。
“这四个变化中,任何一个链条的断裂都没办法形成中国供应链重压之下的快速平衡,所以在中国看到的物流领域发生的变化,是过去十多年里从制造业到流通业共同努力的结果,造成了在全球看来都非常独特的中国景象。”吴晓波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