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宋清辉
如今,“大循环”“双循环”已然成为高频经济词。从当前发展背景来看,这两个词将如同“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词一样,助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与我国友好往来的其他经济体的整体繁荣。
对于老百姓而言,循环受阻的最大表现,就是无法购买到意向商品。由于产业停滞、企业停工,原本能够正常供应的商品出现断供,价格也快速上涨。同时企业停工,无法盈利的困境使得企业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在穷人越多、物价越上涨的环境中,社会越容易不稳定,发展更是会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有的国家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的时候,就支持企业复产复工的原因。可见,企业在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如何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方面来分析。笔者认为,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循环能够起到良性作用,需求将成为投资的指引,投资会成为生产的推力,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作用,消费将反映并激发市场的需求。
不过,实现双循环不是任意产品、产业都能进入其中,也不是任意要素都能长期循环,只有有效供给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及资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移,以此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笔者认为,企业的双循环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企业自身。各级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在国家调控下,对企业的指导、支持性工作。
第一,政府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实力以及创造的社会价值,向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政策便利,如人才激励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行政绿色通道等,一方面为企业减少负担、增加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分工,为宏观经济增加新动能。
第二,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指引企业向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实施创新升级,通过宏观调控实施整体的合理布局,推进各产业的合理分工。防止各类企业一窝蜂扎入所谓的“风口”,防止盈利可观的产业在“烧钱”的竞争中由盈转亏,避免热钱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
第三,政府在行政上、政策上,为企业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例如在今年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各级地方政府都派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部分企业的复工复产,为受到困难的企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简而言之,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自身需要做的事情则更多,例如要持续创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开拓市场,要敢于多方合作,不论如何发展,企业要做到的是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尽力贴合市场、服务好消费者。
一是,企业要有新思想、新技术、新血液。经济循环需要企业存活,企业存活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我国对外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同时还是思想的升华。
二是,企业产品要贴合市场,服务消费者。企业存活需要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大方面涉及到产品和销售。我们要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这不只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需要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调研分析的问题。能够解决消费人群某项所需,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能够占据某行业一部分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这类产品才不会让企业做无用功,销售后盈利的资金再投入生产,资金的循环流动使得企业可以正常运营。
三是,企业要敢于研发,做好产品迭代。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很多都在不知不觉中更新换代,例如手机从以往的直板、翻盖变成了触屏。敢于研发,创造更多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始终保持产品的亮点,保持消费者中新鲜度,不断提升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全球的品牌知名度。
四是,企业要加强企业间合作,构建良性竞争环境。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形成产业同盟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证行业向好发展,自身也将因此受益。
五是,企业要用对人才,善待人才。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生产力,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一系列善意的激励方式善待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
总而言之,就是在政策指引下,企业做好自己,不断创新,以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