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继8月单月出口增速创年内新高之后,9月外贸数据更是多点开花。受此影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等多项指标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10月13日,国新办就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其中,出口12.71万亿元,增长1.8%;进口10.41万亿元,下降0.6%。
分季度来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这也拉动我国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在年内首次实现了正增长。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外贸企业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随着疫情好转和政策的逐步落地,我国外贸呈现出二季度止跌,三季度企稳反弹的趋势。
“这种趋势伴随外部需求的回暖,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国际疫情不发生大规模反弹的前提下,四季度的外贸走势仍然十分可观。”霍建国说。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9月当月,按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总值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出口总值1.66万亿元,同比增长8.7%;进口总值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单月进口增速创年内新高。
近一年多以来我国月度进出口总值情况(单位:亿元)
(备注:2020年2月为1~2月累计数据)
而按照美元来计价,9月当月进出口总值442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出口总值2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9.9%;进口总值2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3.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9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为9.9%,已经连续4个月实现增长,并且增幅持续扩大。“一方面,疫情好转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促进了出口增长;另一方面,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处于恢复过程,外需修复带动出口增长。”
刘学智表示,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为13.2%,比上个月大幅加快11.1个百分点,好于市场预期。一是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内需逐渐改善,带动了进口增长。二是出口持续增长,促进了上游初级产品进口需求。三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推动了进口增速回升。四是中国正在全面落实第一阶段中美经贸协议,加大了农产品的采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新办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其中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分别增长14.9%、11.6%,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铝矿砂进口量分别增加12.7%、10.8%和12.7%。此外,前三季度,我国还从美国进口农产品91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4.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主要支撑因素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抓住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海外需求增长较快的商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1.04万亿元,增长36.5%。
其次,“宅经济”商品拉动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明显,合计出口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电等“宅经济”商品8808亿元,增长17.8%。
三是国内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出口订单的增加,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端率先恢复,有效弥补了全球因疫情冲击造成的供给缺口,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增加,也支撑了出口的持续增长。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中药材及中式成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及器械,通用机械设备、集成电路等出口均保持正增长。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同比增长37.5%,医疗仪器及器械同比增长48.2%。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9月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表现较好,美欧日PMI均在荣枯线上,有所好转,国内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改善,八大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表现不差。“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在海外疫情二次暴发中也带来一定支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9月海外需求持续复苏,带动了传统出口需求继续回升。同时,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出口数据显示短期内中国的全球供应中心角色并未改变,驱动了出口持续高增长。
霍建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防疫物资出口的井喷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对出口数据形成了拉升作用,但伴随国际疫情的好转,可持续性并不强。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机电产品、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等体量大、含金量高的产品在前三季度的出口均实现了正增长,说明我们国家高端制造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霍建国说。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