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国庆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万众瞩目的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终于卖光了!
10月8日,华夏创新未来基金公告称,于10月9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距离此前约定的10月9日截止日只剩一天。在此之前的10月5日,汇添富创新未来基金公告称,于10月6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而在国庆节前,已有三只基金提前完成募集。这意味着,在开卖14天之后,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终于全部“售罄”。
当我们还在讨论下次“双节同过”还要再等11年时,8天长假期间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销售仍未停下脚步:基金公司加班直播开展销售;华夏蚂蚁战略配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自购金额也从节前的100万元变成了国庆期间的200万元……
“零门槛”即可成为蚂蚁股东、号称五大“天团”的基金经理集体站台、100%战略配售……极简的宣传广告充斥在投资大众身边。在市场人士的眼中,这五只战略配售基金似乎必然会成为2020年的超级爆款“日光基”,成为基金史上的现象级产品。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五只产品亮相后,其中仅诞生了一只“日光基”,所有产品最终也花了整整14天才全部销售完毕,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猛烈。是因为这五只基金选择了支付宝独家销售的互联网模式,没有了银行这般“大象”级别的老牌劲旅支持,还是该归咎于新基金发行热度降温呢?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业内人士的采访中发现,以下三大因素或许是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销售速度不及预期的原因所在:
一、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500亿元后,是否有超额收益存疑;
二、18个月的封闭期和配售上限10%,整体收益能有多高存疑;
三、户均持有不到万元,单一客户购买力存疑。
600亿元14天终于卖光
定档于9月25日,当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同一天正式“露脸”时,“一日售罄”成为了市场共同的预期。
据此前披露,这五只基金有500万人购买。开卖后的前2分钟,五只基金合计卖出10亿元;1小时后合计卖出102亿元,人们惊呼“双11”火爆再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国庆节前五只基金中只有三只基金提前完成募集。这也意味着,在开卖6天后,华夏创新未来和汇添富创新未来两只基金仍在募集中,销售时间拉长到国庆节长假。
最终花了14天,超过1000万用户购买,600多亿元的战绩,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发行终于落幕,只是这样的销售战绩显然和市场此前“日光基”的预期形成了明显的落差。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五只基金首发当天,率先卖完的是易方达创新未来基金。该基金的公告显示,产品首日募集12000001172.42元,略微超过募集上限。同时,该基金采用“末日比例确认”的原则予以部分确认,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95.402759%。
紧随其后次日卖完的是鹏华创新未来基金,募集金额也是略微超过120亿元,采用“末日比例确认”的原则予以部分确认,有效申请确认比例为95.891616%。
接下来是中欧创新未来基金,其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29日,募集期内募集的有效认购申请金额(不含利息)为12127869348.44元人民币,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的募集规模上限,公司将对2020年9月29日的有效认购申请采用“末日认购申请比例确认”的原则给予部分确认,确认比例为94.706856%。
从上述三只基金的配售比例可以看出,募集金额超过上限120亿元的规模并不多。
当然,这三只基金的战绩和其他普通股票型基金相比可谓是火爆,但是和之前四只科创50基金一天吸金近1000亿元相比,则明显逊色,远远没有达到现象级产品的水准。
规模超500亿元还会有超额收益吗?
老话常说,成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成为潜在现象级爆款基金,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也许你会说基金销售才是关键,要看代销渠道特别是银行肯不肯愿意帮基金公司卖产品。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销售的快速发展,银行对代销基金设置白名单的标准也越来越专业。基金公司自身的投研能力自然也是基金销售机构眼中的硬核考核指标。
“学霸”“超十年老将”“管理资金达到XX亿元”“从业年化收益率达到XX%”,都是投资者按下购买键前的必然参考选项。
A股市场变幻之中,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金经理的IP化成为了不可逆的潮流,构成了爆款基金诞生的核心。
图片来源:支付宝
记者注意到,本次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管理团队都是位于一线权益团队的基金公司,各家派出的也是自家的精英,例如:中欧基金派出了科技投资名将周应波;汇添富基金则是公司研究总监劳杰男出马;鹏华基金推出了旗下国民基金经理王宗合;华夏基金选派了股票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周克平;易方达基金则是副总裁陈皓担纲。与此同时,上述基金经理还一致选择了上百万元自购,以彰显信心。比如,劳杰男自购200万元汇添富创新未来;周克平自购100万元华夏创新未来;周应波自购260万元中欧创新未来;王宗合自购100万元鹏华创新未来。
然而,一线基金公司各家的“门面担当”加上基金经理一致的“自购”,仍然让市场有所担心:随着规模的不断加大,基金还会有超额收益吗?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王宗合、陈皓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都已超过400亿元,位于主动权益型基金经理资产管理规模的前10名之内;劳杰男同期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40亿元;周应波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50亿元;周克平管理的资产规模也逼近100亿元。
以王宗合、陈皓目前的管理规模,再加上本次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120亿元,总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劳杰男管理的产品规模也将逼近400亿元。
基金经理的投研范围和资金管理规模同样是有边界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单个基金经理资产管理规模的“天花板”会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有些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是很大的,比如巴菲特。但是他们所管理基金的资金规模是比较稳定的,他们本身也没有相对考核的压力。但是国内公募基金是不同的,是有相对考核压力,也有申购和赎回。基金经理买进去后就要考虑如何卖出来的问题,操作上必然要跟踪市场指数。我们自己也觉得20亿元至30亿元的规模,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其实是比较舒服的,超过50亿元甚至100亿元之上就不太好管理了。其实,之前有量化系统也统计过,规模在5亿元至20亿元的公募基金,其超额收益是非常明显的;超过20亿元规模的基金,基本上超额收益就没有多少了。”深圳某基金经理表示。
沪上某基金公司资深投研人士也指出:“管理资金规模过大,对基金产品经理的操作肯定是有影响的,大规模的单只基金很难跑出超额收益。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投资思路,并没有统一标准。基金经理可能会拿着不断进来的新钱,将自己选择的重仓股再买一遍,或者拿一部分做指数投资(比如上证50指数),一部分去做择股,从而维持产品的流动性。类似这样的做法都是有可能的,基金经理最终靠的是公司的投研平台。”
事实上,虽然有王牌基金经理动辄掌管几百亿元资金,不过大多数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是非常小的。
沪上某基金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近我看了一下基金经理排名,感到比较惊讶。我管理的几只基金也就几十亿元规模,居然能排到基金经理规模里面前200名,但是我们有1000多名公募基金经理。这意味着大量的公募基金经理其实管理的都是小微基金,也只有头部那几家的基金经理管理几百亿的规模。我觉得这种趋势是不会变的。”
公募基金权益型基金经理资产管理规模前二十名
(数据来源:Wind)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剔除货币和债券基金型基金经理,共有1579位权益型基金经理(含被动管理型产品),其中只有184位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占比只有11.65%;其余的1395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都不到100亿元,占比为88.35%。具体来看,166位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不足1亿元,占比为10.52%。如果以10亿级作为分界线,共有542名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在1亿元至10亿元,占比达到了34.33%,成为比重最高的一个群体。
就单个基金经理来看,华夏基金经理张弘弢管理基金数达到了12只,管理基金总规模为847.238亿元,为被动投资中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主动管理型基金中,刘格菘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高达821.3223亿元,在管基金数量达到了7只。南方基金旗下基金经理茅炜管理的10只基金合计总规模也有740亿元。胡昕炜、马龙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也在500亿元以上。
就投资方式来看,权益方向基金经理中,单人涉及管理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上的只有2人,主动投资模式1人;管理资产规模在500亿元~800亿元的有9人,其中采取被动投资模式的基金经理有6人,主动投资模式的有3人;管理资产规模在400亿~500亿元区间的只有9人,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分别为6人、3人;资产规模在300亿~400亿元区间的基金经理有20人,其中18人都是主动投资的代表。换而言之,资产管理规模在400亿元之上的基金经理共有20人,其中属于主动管理范畴的基金经理只有7人。
“基金经理IP化后,管理资产规模的两级分化是确定性的趋势。就全球范围来看,基金经理管理资产的规模也是走向集中,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行业都是如此。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管理资产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分散,未来走向集中可以说是具有确定性的。”前述深圳基金经理指出。
18个月的封闭期和配售上限10%
超级爆款产品的诞生除了强大的基金经理IP外,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十分重要。
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未能全部成为“日光基”,背后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投资者对产品的整体收益能有多高存在疑问。
此次战略配售的五只基金,根据其招募说明书的约定,只有10%的仓位配置蚂蚁集团的股票,而剩余90%则由基金经理自行管理,用行话来讲, 就是一个增强型收益基金。换而言之,“当蚂蚁的股东”只能是产品亮点或噱头,却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产品最终要想胜出还得倚靠基金经理自身择股和管理组合的能力。
回顾一下之前成立的6只3年封闭运作战略性配售基金可以发现,自2018年7月5日成立至今年9月30日,收益最高的汇添富3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基金收益率达到了16.2%,其他大部分基金的收益率都是10%左右,最低的只有不到8%。从资产配置来看,这些基金的资金有七成左右都投资于债券,成立2年多收益连20%都不到。
从产品本身上来看,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还有一个被不少专业人士质疑的地方,就是18个月的封闭期——18个月的封闭期过后,蚂蚁集团的股票价格会如何走呢?以蚂蚁集团的“江湖地位”来看,其发行时对应的估值注定不会特别便宜,会不会在上市初期受到资金疯狂追捧之后,掉头向下寻找新的估值中枢呢?
“破发这个还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是在18个月内资金丧失流动性后潜藏的收益是否能够接受。之前3年封闭期的战略配售基金,在今年的结构性牛市中就根本没有享受到牛市的红利。”一位资深公募基金人士指出。
不过,蚂蚁集团招股书的第10节“投资人保护”提到了员工股的禁售方案。据科创板制度规定,蚂蚁的员工和机构股东持股禁售期为3年,远超此次战略配售基金的封闭期。
记者注意到,数据显示,大部分过去的爆款基金在开放后,产品份额快速缩水。
2017年以来部分首发破百亿份基金
截至今年6月30日时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Wind)
Wind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发行份额突破百亿元关口的基金数量达到了76只,其中大部分基金的规模都在不断缩水。
最为明显的就是银河铭忆3个月定开债券基金,2017年12月20日成立时,其首发规模达到了100.1亿份;而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基金规模只剩下了4.9137亿份,期间缩水幅度达到了95.09%。2017年2月发行的工银瑞信丰淳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成立规模达909.54亿元,创下公募基金首发规模新纪录;而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基金份额只剩下了39.21亿份。成立于2019年1月23日的交银中债1~3年农发债指数A基金,首发规模为102.05亿份,今年上半年也只剩下64.5亿份,缩水36.8%。
在卖旧买新的行业格局下,新基金一旦开放,规模快速缩水的现象也是常态。而这势必也会影响到基金操作,就像前述基金经理提到的那样,基金经理必须考虑到如何卖出的问题,以保证基金应对流动性压力。若封闭期内产品的收益不能让投资者满意,最终客户只会在开放期内加速“用脚投票”。
购买力不足:户均持有不到万元
有趣的是,本次五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是由支付宝独家代销,这被业界视为动了银行、券商传统渠道的“奶酪”,也被解读为互联网销售对传统销售的挑战。蚂蚁基金和招行基金代销的比拼,更是被形像地比喻为“蚂蚁与大象之间的较量”。
据多位基金销售人士透露,这次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开卖前,银行还是感受到了来自于互联网销售模式带来的强烈冲击和压力。
对于渠道激烈之争的火热讨论,支付宝方面人士回应称,支付宝与银行这两者服务的客群和服务的方式并不相同,其实是互补的关系。支付宝通过降低门槛,培养和服务长尾的理财用户,并通过各类投教形式,让大众养成好的理财习惯。支付宝数据显示,有超1000万的用户购买了蚂蚁战略配售基金。
对此,某中型基金公司资深销售人士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1、为何支付宝选择独家代销?2、支付宝这次对银行的挑战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除了是为了配合蚂蚁IPO的顺利发行,这次支付宝独家代销基金更应该是被视为对传统银行销售的挑战,是一次试水。原本行业内大家对互联网代销基金产品更多地被认为是主要针对货币型基金产品,银行卖基金更多的是卖服务。近几年来,这种认知被一步步地打破,最不可能被代销的私募基金产品,也出现在了互联网代销的产品名单上。若从基金代销机构上看,券商这几年在财富管理转型的道路上一直在发力,其基金销售的专业程度大幅提高,未来成为专业基金代销机构的潜力很大。当然,头部券商的代销能力更值得被关注。”北京某基金公司资深销售人士进一步解释道。
至于支付宝对银行的挑战是成功还是失败,似乎有一个客观的指标,就是户均持有量。易方达创新未来基金成立公告显示,募集资金约为120亿元,认购总户数为188.3216万户,户均持有份额约为6372元,不足万元。国庆假日期间,鹏华基金发布公告称,鹏华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基金募集总规模为12000285420元,认购总户数为2866230户,即约286.62万户,户均持有比例为4186.78元。
与之前几只科创板50ETF基金的户均持有量对比可以发现,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的募集金额为5105591064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456668户,户均有效认购金额为1.18万元;易方达3年封闭战略配售基金成立规模为244.37亿份,户均认购数595661户,户均持有量为4.1万元左右。
因此,从数据上看,此次蚂蚁战略配售基金不到1万元的户均持有量并不高,和以往银行发行的基金动辄超过10万元的户均持有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简单从户均持有量来看,蚂蚁单个客户的购买力显然不如银行的客户。这也使基金公司意识到,新基金首发还是要依赖于银行。不过,失败和成功也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从某种程度上看,成功的‘及格线’如何定更关键。也许在某些人看来,60分的‘及格线’就是成功。”前述资深基金销售人士进一步指出。
“这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你有一百万元去买基金,你会选择支付宝还是选择银行?前者卖的是便捷,后者卖的是服务。”某公募基金资深销售人士表示。
沪上某券商销售人士则直言:“如果以资产规模进行粗暴分类,用A股市场的‘二八现象’来描述,那么支付宝的用户应该是属于‘二’那一部分的。虽然互联网具备颠覆和创新因子,不过在极短的时间内,‘蚂蚁’想要撼动‘大象’的地位是个伪命题。”
过去出现的爆款基金产品,背后总有强大的专业销售平台进行配合,不是王婆式的自卖自夸。专业有口碑的第三方机构的背书,显然可信度会更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除了互联网便捷且快速的销售模式对银行传统代销渠道构成调整后,和基金经理自身两级分化外一样,基金销售同样在向头部集中。东方财富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共计实现基金认(申)购及定期定额申购交易7675.7万笔,超越了2019年全年的7178.3万笔。互联网的基金销售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剔除违规的基金销售平台,加大和头部机构的深度合作,基金销售全面铺开的思维方式已成为过去。现在的客户不像行业起初十年那样,比哪家基金的费率便宜或哪家的基金价格便宜,专业性服务带来的赚钱效现在已排在首位。未来好的基金销售机构必然满足要求专业、口碑和丰富的客户群体,三者缺一不可。”前述资深基金销售人士进一步表示。
至于市场广泛热议的“蚂蚁”与“大象”的较量,在很多基金销售人士眼中,未来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但是,这次PK也留下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许下次基金销售比拼的重点就是,谁能拿下独有、稀缺且优质的资源,谁就能在投资者面前拿下决定性的话语权。当稀缺资源在手,又有好的产品设计和理念时,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记者手记
抢购爆款基金要注意三件事
近年来,爆款基金不断现身,投资者哄抢“日光基”成为常态。心动过后要不要行动,则需要三步走:
一,投资者要搞清楚爆款基金和绩优基金经理不能直接画等号,要看看这个基金经理的业绩是短期爆发还是长期都很优秀。
如果是基金经理资历尚浅,业绩在某个季度或某半年爆发,就需要格外谨慎。前段时间被广泛热议的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只有3年从业经验,搞投资仅一年,完全没有经过一轮牛熊轮回的检验,更不用提多轮牛熊的锤炼。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全部重仓半导体,首只重仓股配置比例超过12%。不管是这是“梭哈”式的下注还是“艺高人胆大”的壮举,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的净值在2020年坐上了“过山车”——7月14日至9月15日仅2个月时间,上证综指跌幅仅为4.29%,但该基金净值跌幅接近30%,该基金经理管理的另一只诺安和鑫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同期跌幅也高达26.86%。
从历史业绩来看,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成也半导体,败也半导体”。2019年,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因重仓押中站上“风口”的半导体行业而取得95.44%的净值涨幅,位居基金排行榜前列,基金规模也从2019年6月末的10.7亿元升至今年6月末的161.19亿元。尽管目前该基金的三季报还未披露,但基金净值的剧烈波动已在预料之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基金公司未能有效平衡短期和长期收益。基金公司若以短期资产规模考核为重点,短期大力推广持续营销,新品上市往往会有成为爆款基金的可能,但长期表现会存在隐患”,某中型基金公司高层人士表示:“如果投资者所选择的基金经理是持续‘长跑’型的选手,就需要格外关注基金经理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同时综合考虑产品本身的设计等其他因素。”
二,投资者追逐爆款基金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以蚂蚁战略配售基金为例,投资者在作出购买决定前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产品会有怎样的风险,自己到底是怎样的风险偏好需求,基金的目标和自己是不是匹配?再者,18个月的封闭周期之后会怎么样?试问一下,在蚂蚁战略配售基金超过1000万人的购买者中,有多少人看过了基金产品的说明书,又有多少就是简单地冲着想去当蚂蚁股东的目标去的?
三,爆款基金购买平台的选择。费率肯定是选择基金产品的一个因子,却不是最核心的。买基金的投资人最看重的恐怕还是平台推荐的产品能不能够带来赚钱效应。只要能赚钱,付出合理的更高的成本,也是不少投资者所能接受的,而这也是所有开展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想要做大体量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记者想啰嗦的是,当我们看到极具诱惑的理财产品广告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那句老话:天上不会轻易掉“馅饼”,不去认真研究做功课,很有可能下一次踩中的就是“陷阱”。
记者:李娜
编辑:何剑岭
视觉:邹利
排版:何剑岭 陈彦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