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段炼
近期,一篇文章让网络互助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日前,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以下简称“打非局”)在《保险业风险观察》上撰文称,要把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尽快研究准入标准,实现持牌经营和合法经营。
针对网络互助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提及的纳入监管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专访到e互助CEO雨乔,他认为监管针对网络互助发声肯定还是希望促进这个行业自律自省,并最终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e互助CEO雨乔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网络互助最初诞生于2014年,其业务模式类似于国际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互助保险。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由一群具有共同要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人自愿组织起来,是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的一种保险形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风险共担,但网络互助并非保险。
在国内,网络互助最早起步于民间需求,初期,缺乏投保意识或难以满足投保门槛的居民们,基于自身需求,群聚凑起相对小型的民间互助组织。经过六年的发展,网络互助从最初的尝试慢慢呈现出燎原之势。2018年年底,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入局网络互助;2019年,滴滴、苏宁、美团等平台相继推出网络互助产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互助行业救助总人数规模超过3万人,行业救助总金额超过50亿元。
雨乔认为,网络互助能快速发展跟人们的需求分不开,网络互助对解决国民在健康保障方面的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健康险在国内的人群覆盖占比依然没有超过30%,六年前这个数字应该是更低的。”他表示,从这角度来看,国内还有很多人没有被商业保险覆盖,而如果网络互助能够成为国民级产品,让每个用户都能拥有一份保障,那么就能使很多人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们认为网络互助能够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尤其是能够在精准扶贫上面,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方面发挥一些重大的社会作用。”
此外,网络互助针对特定人群的优势,也让其在不同人群里中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网络互助在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这种重大风险、单一风险方面有优势,而且入门门槛低。”雨乔认为,网络互助的产品形态相对简单,不能做得太复杂。网络互助针对的是有同质化需求且同时保障不足的人群,比如外卖员、矿工,这些职业的困难和风险是有目共睹的,且有同质化风险需求,但是目前没有针对他们这一职业而制定的社会解决方案,而这恰恰是网络互助的用武之地。
相较于保险产品,网络互助的产品特点可能相对单一,但是在价格方面是绝对有优势的。不过,网络互助很难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做出创新,而这是保险产品的优势,从这角度来看,网络互助和保险应该是互补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互助行业的发展,其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此次打非局发文中,特别提到资金池问题。打非局表示,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置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监管发文中说到的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社会风险,但是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雨乔认为,监管此时的发声更多的是希望行业能健康稳健的发展,毕竟指出问题大家带能去关注问题,进而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监管帮助行业解决问题的态度,从而促进行业更好的发展。”
他进一步解释,网络互助行业本质上都是后付费模式,有的平台是信用履约机制,有的平台是保证金履约机制。如果网络互助平台为了远离资金问题,不设置履约机制,那么在有人生病的时候、需要用户去履约契约或者去均摊资金的时候,没人愿意交钱,那么这么网络互助模式就无法存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就得不到帮助。所以为了提高履约的有效性,让用户得到帮助,可以采取预付保证金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无法解决资金池问题,只要平台坚持小额预付费、不承担或承诺利息和投资收益之类的回报、坚持第三方银行托管资金就行。
以e互助为例,e互助在2014年就建立了资金托管制度,把用户资金交由银行去托管,把用户资金和平台运营方隔离开。“如果每家网络互助平台都能够坚持用户小额付费,并且不承担、承诺利息和投资收益之类的回报,并且全部都经由监管指定的银行或者是第三方银行进行严格监管,是可以消除和杜绝平台的跑路风险的。”雨乔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原保监会就曾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一些网络互助平台存在的违规现象。此次,监管再次发声,要把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尽快研究准入标准,实现持牌经营和合法经营。
“仅靠自律和自我优化、自我完善解决问题,对行业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是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个行业纳入监管。”雨乔表示,纳入监管之后,这个行业必然会有一些规范性的要求,这对行业来说是有利的,也是网络互助行业更加正规,走向合规的必然。
在监管标准未出来之前,从业者也要加强自律,在监管声音越来越近时加强风控,作为网络互助行业首创平台e互助也在积极发挥互助的社会价值,努力为行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