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成都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增长21.7%,进出口总额3898.3亿元、增长24.9%;今年前6个月,成都开行国际班列1810列、增长40.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45.4%……近日,一组来自成都的开放发展“成绩单”,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在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背景下,如此大幅的逆势增长如何做到?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激发活力,开放拉动增长。
在外界的解读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这其中,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无疑发挥着引领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作用。
观察成都自贸成长路径,不难发现,在制度创新成果频繁落地背后,有着“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长远谋略,同时也带来产业发展红利——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选择落户成都。
成都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发挥自贸制度优势 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项目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定盘星”,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成都各个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吸引了一批重点项目。
成都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的天府文创城正是受益于自贸试验区以改革创新引领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各地都有,改革成果也很多,但要真正‘吃透’、用好却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打破思想认知,以跨界的知识水平去组合政策,以问题为导向去改革创新。”成都天府新区天府文创城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李波介绍,“我们会根据企业诉求精准打出政策‘组合拳’,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痛点,也就能真正吸引企业、留住企业,从而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圈”。
在整合用好既有政策、改革成果的同时,还有“开先河”式的创新突破。
以发展数字影视产业为例,成都拥有丰富的动漫、文创影视资源,天府新区有超算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技术和政策加持,诸多利好叠加之下,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顺势而生——将天府文创城打造成为一个“电影产业自由贸易港”,让全球电影相关的货物、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都能在这里实现跨境自由流动。除了打通电影投资的资金通道和电影制作器材的保税通道外,还将建设电影人才的国际社区,并重点打造支持文化服务贸易的平台——跨境高清影像素材交易平台,经过区块链支撑下的数字版权加持,实现把全球电影“拆散了卖”。
今年7月以来,成都高新区陆续签约多个重大项目——腾讯全国首个功能型总部、新文创总部项目落户成都高新区;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签约落地;计划投资约100亿元,字节跳动创新业务中心项目落地成都高新区……
据介绍,自挂牌运行以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73150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66户。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3843户,占成都自贸试验区48.56%,新增注册资本(金)938.47亿元,成为带动区域开放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正在提速——新川创新科技园获批打造成都5G智慧城,现已聚集百度、快手、字节跳动、中移成研院、新华三、OPPO、爱奇艺、美敦力等百余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增凯司迪艾、良愿祈成、提客律动等4家中韩合资或韩资企业(项目)入驻,共计线下入驻企业92家。中日现代服务产业园完成产业园区域分析、发展定位和初步产业规划,制定《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成都高新区政策突破建议清单》。
不断推进成都对外开放 加快融入“双循环”
类似的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探索,也在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源源不断地实践着。
9月8日,德邦快递西南总部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双流区举行,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将打造成为德邦快递在全国首个智慧化、数字化、自动化产业园区。
德邦快递只是双流今年重大项目的案例,通过不断扩大开放、深入改革,今年以来,双流自贸试验区率先在全国出台航空经济“高质量28条”和“疫情8条”政策,推动航空产业迅速复工复产。
及时精准的政策服务,带来项目招引和产业规模的加速扩容——新引进长龙货运航空、鲲鹏航空培训、长虹融资租赁等亿元以上项目7个,协议总投资142.1亿元;1~8月多式联运与仓储业增速达69.5%;工业产值333.4亿元、增长24.7%;9月以来至14日,双流机场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6%、0.7%,双双实现“正增长”,其中,国内增速分别为13.8%,13.6%,多项指标位列全国前列。
9月1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2020年9月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及签约仪式在欧洲产业城英国凯格瑞集团数字化焊割装备(出口)制造西南基地举行,本次集中开工和签约项目共计31个,总金额达191亿元。
据介绍,包括了香港贝纳克无人直升机制造基地项目、美国源医5G泛智能终端研发出口项目、云石国际金融及上市企业孵化总部基地项目、上海锋宜精密工具研发制造出口基地项目、恒德西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等,所有项目均落户欧洲产业城。这些项目的引进是体现了青白江立足智能制造,顺应发展时机,主动融入“双循环”,打造适铁适欧的临港制造产业聚集区的决心。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依托铁路港设立的自贸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围绕高质量发展形成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另外,开行7年多来,中欧班列(成都)已成为全国开行数量最多、运行频次最高、辐射区域最广、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自贸试验的改革创新成果与城市产业聚能提质良性互动中,成都产业发展逐步打破国内流通闭环,正在向国际国内资源、要素、产品、市场”双循环”迈进。
“创新激发活力 开放拉动增长”的成都经验
自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成都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和核心,正式开启“深耕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三年多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不乏亮眼成绩。
截至目前,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55项成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中,除3项属于中央事权外,已完成152项,实施率达98.1%,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30多项。其中,“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等12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学习借鉴。
自诞生之初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制度创新。而从更长远的眼光看,自贸试验区不仅要“试制度”,还要“谋发展”。
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改革试验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借力改革成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投资吸引力,是成都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课题。
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制度创新成果入选数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名列第二位,同期,成都区域新设企业数、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排名均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首位。
这种“谋发展”的强劲势头,更直接地体现在投资者的认可。
据成都海关分析,今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较大且增长快,成为成都外贸运行的一大亮点。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注册企业13万余家,注册资本1.9万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568家,注册资本1292亿元。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相关负责人曾分析,持之以恒的改革、开放、创新造就了各个自贸试验区优良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了境内外企业到自贸试验区投资兴业。同时,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引领开放经济的新机制构建,推动全国整体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也正是在这种闭环运转之下,以自贸试验区为先行的制度创新优势,才得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造就“创新激发活力,开放拉动增长”的成都经验。文/程晓玲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