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大国大城时代,小城市如何寻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01 00:56

    盲目拥抱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浪潮,还是挖掘特色从农业中寻找新生机,成为摆在许多城市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绿色蒲江官方微信号

    8月24日,若干位专家代表走进中南海,参加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正是现场发言的9位专家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大国大城》曾提出,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如果用鼓励欠发达地区发展本地工业的方式来追求平衡发展,可能会得不偿失;相反,广阔的内地区域如果能发挥独特的竞争优势,发展农业、自然资源产业和旅游产业,同样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他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农业不仅仅是作为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撑存在。在复杂多样的城市体系中,它们同样能大放异彩。

    盲目拥抱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浪潮,还是挖掘特色从农业中寻找新生机,成为摆在许多城市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从工业到农业

    8月,攀枝花芒果进入收成的最后时间。家住上海的作家维舟偶然被这个颇具知名度的芒果品种惊艳,他没想到的是,芒果、连带其背后的农业,早已与曾经的工业重镇攀枝花深度“绑定”。

    他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下“考据”的全过程。

    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攀枝花三次产业比是4.1:73.8:22.1,工矿业占据绝对优势;到2014年的3.4:73.8:22.8,尚无明显变化;但到2019年,该比例却大幅变化为9.1:54.5:36.4。

    仔细观察攀枝花各项数据走势,服务业的增长与大多数城市类似,但农业占比的提升,则显示出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图片来源:攀枝花人民政府官网

    与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类似,早在2011年,四川省统计局曾分析指出,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大企业发展遭遇资源瓶颈,煤矿矿井赋存条件变差、煤质差、开采难度变大。

    4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就曾指出,作为中国钒钛之都和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攀枝花要实现城市转型,需要走出老工业基地调整“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一种做法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已经向工业进发的城市,为何要走“回头路”,回归农业“老本行”?

    有人指出,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转型升级的难点在于既要选择城市突围的战略产业,又面临恢复矿山环境的压力;既要选择高端绿色产业,又要考虑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农业能够在多个层面满足这一需求。而在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看来,向现代农业转型,还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

    放眼国内外,不乏成功先例。

    过去以石油开采为主业的潜江,在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正式界定为“衰退型城市”。但如今,比起汉江油田,潜江小龙虾更令人印象深刻。

    李里特还提及日本夕张。上世纪60年代,由于日本能源政策转变,这座昔日的“煤都”被迫关停煤矿。而如今,因高甜度和高颜值在中国成为网红的夕张网纹甜瓜,即便比同类水果定价高出几倍,仍备受消费者追捧,甚至需要预定才能买到。

    “猕猴桃之战”

    最近,成都蒲江县联手阿里巴巴,二者共同合作推动蒲江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上线。据天猫生鲜运营总监刘海洋介绍,总共将有200个这样的原产地陆续上线。

    在这背后,一个来自农业从业者的共同感受是,农业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网络早已将农业的范畴拓宽到更广的领域,谁能占据话题制高点,谁就能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浪潮中的领军者。

    蒲江恰好见证了这场浪潮的开端。

    图片来源:绿色蒲江

    十余年前,因开展土地整理、寻求规模化种植而探索出“蒲江模式”,蒲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猕猴桃种植热潮。在当地流传一种说法,短短3年时间内,蒲江诞生了10万亩猕猴桃种植园。这背后,不乏在外承包工地、或在工地上施工,乘着风口归农的蒲江本地人。

    当时,在蒲江北边,陕西的猕猴桃已初具规模。据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四川省商务厅电子商务专家组成员李忠俊回忆,如果说陕西猕猴桃产业是“老天赏饭吃”,那么蒲江则是大量资源堆出来的“新生代”。

    蒲江上演的是一出“后来居上”的戏码。

    李忠俊说,与其他农业发达县不同,蒲江当时农产品品类并不算丰富。其中,柑橘、猕猴桃和茶叶算得上其中较为具有优势的产品。不多的选择让蒲江能够迅速定位,城市与农产品之间的纽带由此系在一起。

    在外界认知中,蒲江猕猴桃能够形成品牌,得益于和新西兰“猕猴桃之乡”蒂普基类似的地理条件。蒲江商务局局长李敏则道破了他们在背后的努力:为推动猕猴桃走向更大的市场,蒲江多年在各大城市机场、地铁口宣传,连天安门都曾有过蒲江猕猴桃的广告。全国批发市场、商超更是不能错过。

    在一次又一次“品牌露出”中,蒲江与猕猴桃逐渐在买家心中形成了强关联。

    更大的一盘棋在网上铺开。蒲江县副县长赵武斌给出一组数据:

    蒲江电商经营主体已经突破5000家,蒲江农村电商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

    活跃的电商不仅为蒲江农业输入了大量年轻血液,还使其成为“淘宝水果电商第一县”。

    这一系列发展引起了淘宝的关注。从3年前开始,刘海洋不断到蒲江调研,猕猴桃产业和电商齐头并进使他相信,蒲江猕猴桃应该在淘宝平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意思的是,“老玩家”也开始发力。诞生于咸阳武功县的猕猴桃被包装成“武功小子”,亦寻求与淘宝合作。这场本已告一段落的“战争”又将重新打响。

    “星巴克”的秘密

    城市越主动,农业自身的蜕变也越迅速。

    走进星巴克,点一杯咖啡,就参与了一场农业的变革。吧台上咖啡豆的名字显示了“变革”的主角:哥伦比亚、危地马拉、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经由星巴克提供的覆盖全球的舞台,这些南美和非洲国家的名字刻入咖啡爱好者的脑海。一场无形的营销就此完成。

    图片来源:摄图网

    法国纪录片《星巴克的秘密配方》则揭示了这个过程的另一面:有幸拿到“入场券”的咖啡豆的产地,无不是有意或无意接受了星巴克所制定的咖啡豆生产标准。过去小散乱的农户有了更规范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咖啡豆也被贴上标签,成为某种味道或某种香型的代名词。

    选择现代农业的城市,无异于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星巴克”的角色。

    比如,对于猕猴桃,李敏介绍,蒲江每年与行业协会、技术专家、职业经理人协会等一道,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制定地方性的采摘标准。通过限定采摘时间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障猕猴桃品质。

    但这些地方性标准,通常只能局限于一个地区,难以获得更大的认可度。

    而不断升级的农业条件,正在让标准“破圈”成为可能。

    蒲江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富程发现,更多大学生开始投身农业,改变过去务农人口的结构。

    他们统计发现,蒲江共有超过2400名新型职业农民和超过1500名农民职业经理人,他们构成了高学历农业从业者主体,并推动了蒲江的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

    如今,蒲江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近7万亩,占全县猕猴桃、柑橘种植面积的20%。

    就如同参与星巴克“变革”的咖啡豆种植户一般,那些过去更加“随心所欲”的农户,在技术和人才的带动下,开始更新换代。

    随着农产品的日益标准化,也推动了其“出海”的进程。

    刘富程介绍,不久前,蒲江雀舌茶叶成功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这意味着,欧盟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蒲江雀舌的标准。这些由城市冠名的农产品,也代表了中国城市推动标准走向世界的努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60岁央视主播一照片刷屏,网友评论吵翻天!这样的晚年生活“凄凉”吗?

    下一篇

    9月1日美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纳指续创新高,特斯拉涨超12%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