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魏文艺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历短短四十年,深圳就从一个南海边陲渔村迅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但要说起深圳具有城市代表性和文化性的景点、场馆或特色区域,一定离不开被称为“优质生活创想家”的华侨城集团。
可以说,华侨城的血脉里流淌着改革开放的基因,也彰显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色。
从深圳湾畔的一片滩涂之地起步,华侨城在35年的时间里宏图漫卷,逐渐成长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电子科技、相关业务投资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大型央企。它的成长之路带着特区特色和时代烙印,是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深圳欢乐港湾
8月23日,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港湾的海滨文化公园,正举办的繁星音乐节和第七届全国插画双年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其中不乏2017年项目动工时便在周边生活的居民。从当年的一方平地,到如今在滨海夜色中眼见璀璨灯景,三年来,他们一路见证了何谓“优质生活创想家”。
欢乐港湾目前已开放的海滨文化公园,占地约27万平方米,东、中、西区的功能定位既有机统一又各有侧重,艺术、文化和运动主题相得益彰。深圳市首座奥运标准的滑板公园、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回转式大轿厢的“湾区之光”摩天轮、“湾区之声”演艺中心、达到全球绿色环保LEED-ND金级认证标准的海府生态大厦等将陆续建成。这幅将海景、公园、生态与商业办公完美融合的画卷,是华侨城正倾力打造的5A级城市公园综合体。在许多人眼中,它一如“华侨城式”水准:分区合理、功能齐备,在规划上保持理性;依托自然、以人为本,在设计上不乏对自然与人文的关照。
华侨城提供的规划显示,欢乐港湾在自摩天轮起点向西1.5公里的海岸线,沿线配套了塑胶跑道,并将与滨海廊桥相连,打造城市慢行步行系统,在寸土寸金、利用精细的城市街区中,将城市和人们运动、休闲等需求充分糅合。在儿童公园,呈“大喇叭”状的滑板区充分结合了项目的原始地形,以环境为优势、坚持生态创造的无动力设备设计,将极大提高其趣味性。
在项目10公里外的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来深圳二十余年的市民单增辉也留意到了类似规划的细节:“(我)刚搬来这里就发现,这里的道路没有完全填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错落起伏却非常舒服,基本没有红绿灯。”在该区域,景区、酒店、建筑物、道路、广场、社区,都在燕晗山、杜鹃山、天鹅湖等山塘小溪间随形就势建设;在此基础上,人车分流、丁字交叉和结合地形自由布置的道路布局方式,既满足了交通功能,也减少了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不利影响。“每天还有很多上班族,在这里的创意文化园上班。”单增辉说。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从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到如今已经40年,在持续更迭变化的时间轴上,人们对于“居、业、游”的需求有增无减;从国家首批5A级景区的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到致力于成为5A级城市公园综合体的欢乐港湾,在这条相距10公里的空间线上,除了规划理念的守正创新,其对人们“居、业、游”等需求的照应也始终紧密相连。
若映照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在人口超7000万、堪称我国经济活力极强的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城发挥文旅产业的经验和资源优势,顺应大湾区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加速欢乐港湾等一批项目的落地实践,无疑为市场主体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供了华侨城思路。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深圳特有的改革者气质,使其引领全国改革创新风气之先,也渲染了华侨城的“创想”基因。可以说,后者在文旅产业的积淀,离不开其扎根深圳这片热土,创想同行35载的长期实践。时至今日,不少深圳市民谈起“华侨城”,丝毫不陌生。
华侨城的故事自然离不开“华侨”二字的渊源。1979年4月,国务院侨办决定在深南大道旁建立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耕种区域包括了今天的华侨城、西至大沙河、北到北环大道、南至海边,这便是后来华侨城的诞生之地。
1985年3月,全国侨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的构想。同年8月经国务院领导授权批准,从沙河华侨工业区划出4.8平方公里,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作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
这片土地由新设立的华侨城建设指挥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成为后来华侨城集团的前身。如今的深圳市民游客口中的“华侨城”,不仅指华侨城集团,也是城区——联结南山与福田两大核心区域,更是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这片土地历经四次规划编制,将一片滩涂之地,变成深圳湾畔的一颗明珠。年届六旬的深圳市民王伟回忆:“这里最早就是一片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土地,就是滩涂和荒山”。在当时对于这片土地的规划和建设中,华侨城已经显示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姚军说:“30多年前,华侨城的规划上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思想,所以这30多年来华侨城的规划依然让我们觉得很骄傲。”姚军介绍的理念是指华侨城早在做第一轮规划时便提出的“在花园中建城市”。
单增辉所见便是华侨城贯彻该理念的一个例子。在当时进行如火如荼建设的深圳,华侨城没有将山丘和树林夷为平地,而是将植被与原始地貌尽可能地保留,在最初的规划中,提出以深南路为界,确定了南片游憩文化,北片工业、居住、商业为主的总体功能布局,并延续至今。
此次规划是华侨城开发建设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学的、前瞻性的规划在华侨城后来的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其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思想、绘就了蓝图底稿。
舒展华侨城的发展画卷,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但人们必定不会忽略其在深圳的布局版图。迎来40周年的深圳特区,也是华侨城文旅产业实践的集大成之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回溯,或可从这里管窥华侨城的匠心与初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华侨城打造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深圳欢乐谷等3座主题公园相继问世,一经推出均获得了巨大反响。然而,彼时中国主题公园并无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深圳特区正摸着石头过河,华侨城也是初学者,恣意着关于文旅的天马行空。
1989年开放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第一年便以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9个月收回投资,轰动中国旅游界。1994年,以5.8亿元打造“世界之窗”,3年便收回投资。1998年,随着深圳欢乐谷一期开业,一个创新型连锁主题公园产品——“欢乐谷”品牌开始萌发。就在去年,深圳欢乐谷全新6期开放,游乐项目、演艺、夜游、主题活动等运营已颇为成熟。如今,“欢乐谷”已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武汉、天津、重庆、南京等全国八地落地开花,且各具特色,“繁华都市开心地”形象深入人心。今年7月,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主题乐园调查报告出炉,华侨城跻身全球主题公园集团第三。从零起步到世界第三,一串看似简单的数位变化,是华侨城长达35年的匠心打磨。
不过,主题公园产品并不足以构成华侨城作为文旅产业领军者的“护城河”。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侨城最突出的优势,还是成片综合开发的能力。”无论是初期“旅游+地产”,还是如今的“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华侨城依托产业组合模式创新,通过各类要素的合理融合和高效集聚,有效催发产业协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例如,原先为破旧集合式厂房区的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华侨城通过嫁接现代创意和文创产业,成功将其改造为南方极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文化艺术高地;2019年落成的全球超大单体建筑——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以会展为核心驱动和战略性节点,结合空港、区域性交通枢纽,发展会展商贸、创新研发、国际物流与空港经济紧密相关的功能业态和产业集群;在甘坑客家小镇,导入IP文创产业和VR内容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在光明小镇,则以现代农业为基底,打造集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运动生活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小镇。此外,以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旅游度假区项目,以欢乐海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也实现了文化、旅游、休闲、住宿、餐饮等业态的有机组合,让努力奔跑的深圳,也有一份欢乐与闲适所在。目前,华侨城在深圳正推进以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提升改造、大鹏所城等为代表的“8+1”重点项目建设。
这些不仅是华侨城的文旅产品探索,更是深圳的文旅产业实践。40年来,作为经济特区的改革步伐描摹了深圳轮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双区”则为这座城市的未来“留白”。变化的是新起点,不变的是精气神。新的挑战赋予深圳新的历史机遇,也为以华侨城为代表、与深圳共成长企业的二次创业,留足了想象空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