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刘艳美
圆桌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苏娜 摄
今年1-7月,成都“东向通道”累计开行410列,实现每周14列常态化往返。这一数据表明,成都正在加密联通日韩的东向海铁联运班列,仅从上海出海就增加到每周三列固定往返。
“西去欧洲、北上蒙俄、南拓东盟,再加上东联日韩,东向海铁联运的加密开行,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来说,就是构建了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8月25日,在“ 蓉欧+日韩”东向海铁联运大通道建设圆桌会议上,成都青白江区委副书记、铁路港党工委书记刘文道表示。
沿海港口代表、船公司代表、日资物流外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代表、物流领域专家等,探讨“蓉欧+”通道创新拓展与合作新机遇时提到,若能构建起一条以成都为枢纽中心,链接日韩、联通欧洲及东盟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不仅可以使得一条新的亚欧大陆桥成链成势,亦能够进一步推动包括成都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开发水平。
"蓉欧+日韩"东向海铁联运大通道(下文简称“东向通道”),是由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经青岛、日照、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换装海运出境,通过海铁联运最终抵达日韩。
“忙!真的是太忙了!”这半年对于日邮物流(中国)有限公司中西区销售总监杨勇来说,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上半年,我们通过东向通道发送集装箱标箱330个,合计约15列专列,而预计在下个季度,这个数字还将增长60%,我们还会进一步拓展在成都的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圆桌会议上获悉,目前,东向通道的海铁联运价格和全程海运价格已很接近,运输时效方面则较全程海运节约约二分之一。
一端连着日本、韩国市场,另一端连着欧盟市场,企业已经看到东向通道的价值所在——日本和韩国分别是四川第五和第六大贸易伙伴,2019年进出口贸易额分别达385亿元和321亿元,约占四川进出口贸易额10%。同时,日韩分别是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两国与欧盟之间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张锦认为,东向通道在国际物流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尤其是在东北亚与欧洲的国际贸易当中,存在着巨大的适箱和适铁货物市场。
通过提升物流效率,以物流枢纽为导向,东向通道将带动国际商品贸易聚集和转口贸易发展,是西部地区联合沿海城市共同参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在成都,东向通道被赋予了更大能量。
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俊波介绍,成都国际铁路港因枢纽而存在,通达四方。具体来说,西向辐射欧洲,目前能够到达的国际联络城市站点接近60个,北向建立了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南向经广西辐射东盟、中东、北非,链接港口已近100个,东向也已经形成非常稳定的通道,衔接日韩。
而且,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其中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6000列,疫情期间还实现逆势增长,今年7月,成都还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未来,无论是欧洲、东南亚还是日韩企业,都可以通过西向、北向、南向、东向班列在成都中转,成都将成为联通欧洲、俄蒙、东盟以及日韩四者之间的十字枢纽。”周俊波说。
当东向通道与西向、南向、北向通道实现有机衔接,才真正算是实现了一个贯通亚欧大陆的多式联运大闭环。
而只有这通达四方的能力,进化为铁路港的运营能力以及枢纽特色,带动一方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才能带动贸易和产能的集聚。成都希望,以此打造成为东亚、南亚、东盟连接欧洲内陆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以及泛欧泛亚面向中国中西部的门户枢纽。
在圆桌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王彦庆认为,成都牵头建设东向大通道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既可促进国内城市群之间的生产消费内循环,又可引进日韩及全球商品,促进成都加快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引擎。同时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等机遇,铁路港将迎来提质升级,向第三代国际陆港迈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