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40年再出发:深圳从中国硅谷到“双区”标杆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8-26 00:36

    每经记者 任芷霓    每经编辑 杨翼    

    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已经到了40不惑的年纪。走过了40年,深圳对于自己的定位,确实日渐清晰起来。

    前30年,制造业是这片土地上的主题,工厂林立、机器整日轰鸣,在那个年代,深圳是典型;后10年,深圳决心一举转变发展模式,引入新兴产业,“中国硅谷”逐渐成型。

    2019年,中央先后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份文件,让深圳成为了带有“双区”印记的标杆城市。

    背负着国家重托的深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又有了新的方向。

    深圳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深圳市光明区,建设中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平台(前) 新华社图

    新目标:全球标杆城市

    《意见》指出,深圳未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5年规划的目标中,《意见》为深圳定下了三个考核方向: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三个方向中,研发投入与产业创新是深圳一直以来的优势科目,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局数据,2013~2017年,深圳研发支出年均增长14.9%,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至2017年的4.35%。

    从发明专利数量上也可见一斑。今年4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深圳2019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显示,2019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达261502件,同比增长14.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051件,同比增长22.25%,授权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名,仅次于北京。

    而深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硅谷”,正是因本土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深圳曾有一组“六个90%”数据,为深企提供了精准的画像,分别是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认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应继续保持“六个90%”的创新方式和创新源头,一方面通过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迅速补充城市知识创新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关联效应,并实现大科学的布局。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保持了领先势头,但在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务方面,相较老牌一线城市还有差距。

    去年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上,深圳提出“五个率先”,其中就有“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以及“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深圳市长陈如桂表示,要重点抓好与城市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创业就业、吃住行学、生老病死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让市民更有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

    新模式:城市群合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不甚密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近几年,深圳开始加强与省内城市的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例如深圳与汕尾成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近期又强化与河源的合作,建立深河特别合作区,让经济飞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发展特色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林江认为,深圳带动其他城市快速发展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是要让深圳的新型发展模式得到相关城市的认同和感知,二是深圳的经济腹地有限,需要与其他城市建立融合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实现互利多赢格局,三是深圳要将自贸区所形成的一些创新成果在珠三角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得以应用。

    今年7月,中共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深圳大湾区办)发布指引,提出深圳计划从8个重点领域发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分别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深圳国际化水平。

    其中,深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基础建设互联互通都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配合。“例如深圳要把地铁和其他轨道交通的规模做大、效益突出,如果离开了东莞和广东等城市,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需要深圳在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凭深圳单打独斗收效甚微。”林江告诉记者。

    深圳40年发展,核心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发展科技金融,弥补了科技人才、科技研发机构不足的短板,并敢于用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再用科技创新所累积的城市资源不断提升深圳的城市定位。林江称,“深圳未来要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无缝对接的最佳样本。要实现上述目标,深圳需要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深圳40年•企业成就 |“战略+文化”双引擎驱动 平安证券加速向一流品质券商迈进

    下一篇

    深圳40年•企业成就 |从160米的国贸大厦到近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 全球第四高楼锚定创新精神新高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