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琳
202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沧桑巨变,40载砥砺前行,深圳在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中引领中国经济腾飞,书写了一部充满活力、改革创新的奋进史。
在深圳特区乘风破浪的路上,平安银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深商行,到深发展,再到如今的平安银行,平安银行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典范。
作为平安集团全金融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平安银行的出生成长,发展壮大不仅是平安集团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变迁史,乃至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如今,平安银行借助集团全产业链优势,通过科技赋能、业务转型、服务创新等方式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用不屈的意志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对金融业进行体制改革,掀开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处在蛇口“开山炮”炸响后的大规模建设中,很多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样的探索前进中,同时为解决特区内多家农村信用社的亏损问题,经人民银行批准,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深发展”)在对深圳经济特区内6家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1991年4月3日,深发展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也由此成为新中国首家上市银行。
然而经历了成立初期的10年辉煌之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和长期经营管理不善等内部原因,深发展经营发展到达了低谷。
彼时,总部同样设在深圳的中国平安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深发展。在此之前,中国平安分别于2004年、2006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开始打造平安银行这一品牌。
从2009年开始,深发展与平安集团频频接触,讨论入股问题。2010年5月8日,新桥投资将其所持有的深发展5.20亿股股份全部过户至中国平安名下,中国平安取代新桥投资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此后,通过深发展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新股、平安将原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深发展向平安非公开发行股份等一系列动作,平安集团完成了对深发展的收购。2012年1月,深发展和原平安银行通过议案,同意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公司名称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随后也变更为“平安银行”。当时的平安银行总资产达1.5万亿,网点410家,已跻身全国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
纳入平安版图之后,深发展获得新生,中国平安多年的银行短板也终于补齐。此后,中国平安“保险、银行、投资”三大综合金融业务战略布局正式成型。
2000年以前,商业银行零售端业务较为简单,主要以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零售负债业务为主,围绕银行网点提供简单的存贷汇业务,零售业务重视程度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财富累积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信用卡、理财业务等零售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地位,为此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形式和服务不断丰富。
2010年以后,在移动银行和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商业银行重塑了行业获客、风控、客服服务流程及日常运营的工作环节。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剧烈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方向。
2016年下半年,平安银行拉开了零售战略转型的大幕。随着以董事长谢永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平安银行确立了“以零售为核心,打造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总体愿景与核心战略以及“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三大关键策略。
2019年平安银行的业绩,为过去三年零售战略转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9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799.73亿元,同比增长29.2%,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8.0%;零售业务净利润194.93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9.1%。
在向零售转型战略实施三年之后,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成绩优异。值得关注的是,对公、零售四六占比的均衡格局逐步形成,零售、对公、资金同业协同发展思路日渐清晰,科技引领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0年,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换挡升级新阶段的开局之年。据悉,平安银行升级了新三年战略,在坚持零售转型方向,坚持“综合金融、科技赋能”两大核心优势不变,坚持均衡、协同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该行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在数字银行方面,要做到决策三先(先知、先觉、先行)、经营三提(效益、效率、产能)、管理三降(成本、风险、人力);在生态银行方面,要筑好护城河、发挥优势、获得反哺;在平台银行方面,要对接平台、批量获客、场景经营。
有市场人士认为,过去三年平安银行转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三年的起点,全行要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这里面交易银行的作用非常关键,不仅能够在优化全行负债成本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通过重塑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品牌,再结合集团金融+生态战略机遇,有望成为平安银行新三年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时值“十三五”收官之年,如何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做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是今年全国两会重点议题,也将是关乎“十四五”良好开局的核心命题。
就业是“六稳”“六保”的首位。疫情防控期间,各行各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平安银行积极以金融力量帮助企业渡难关,尤其加大“输血”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支持“稳就业”。疫情发生以来,从1月23日到6月8日,平安银行个人贷款累计支持超6万人复工复产,提供资金超400亿,助力包括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广大客户摆脱困境,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同时,中小微企业是解决民生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资金紧张问题更为突出的市场主体。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平安银行于2月份迅速推出无接触线上化经营解决方案“小企业数字金融”,通过互联网进件、人脸识别、远程面签、自动放款等技术,实现主流融资产品最快60秒完成审批、10秒完成放款服务,7×24小时在线服务、在线办理。以短时间、高效率为中小微企业输送“续命”能量。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3月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31%,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7个百分点,全力以赴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在“六保”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还是保民生、保就业的基础。 据了解,围绕“对公做精”方针,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聚焦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痛点,平安银行持续迭代“平安好链”平台,打通数字账户、融合财资平台,以期真正深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
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5G新基建等重点产业,平安银行对应成立突击队,以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为基本要求,打造不依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及风险管理模式,以期在供应链交易真实可溯源的基础上,构建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可自动化、批量化、标准化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型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提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效率。
据了解,2017年,中国电子依托“平安好链”技术支持,面向集团上下游近20万供应商,搭建“中电惠融好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底,该平台上线用户突破3600家,交易量55亿元,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新冠疫情期间,中电惠融推出降利率、备资金、增额度、拓业务、提效率等五大举措,通过开通“战疫”绿色通道,以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平安积极响应中央扶贫号召,扎实开展“村官工程”项目,通过“金融+产业”扶贫,建立“扶智培训、产业造血、一村一品、产销赋能”的扶贫闭环,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自2018年以来,该行“村官工程”已向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海南、重庆、湖南、宁夏等地投放产业扶贫资金193.04亿元,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20200人,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万人;其中,2020年一季度,该行“村官工程”项目新增投放产业扶贫资金67.5亿元,新增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80人,新增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万人。
在致富带头人培育的基础上,平安银行还通过壹钱包、口袋银行、平安金管家等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网上“扶贫商城”,帮助贫困农户销售农产品。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平安银行“村官工程”已投放产业扶贫资金213.14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万人,其中,2020年上半年投放产业扶贫资金87.6亿元。累计帮助贫困人口实现销售收入6618余万元,扶智培训学员达3400人。
平安银行表示,本行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坚定不移推进零售转型,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在清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该行持续深化“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十二字策略方针,全面构建零售业务、对公业务、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全面推进数据化经营,全面防控金融风险,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