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见证,一边参与报道。
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陈梦妤
资深媒体人、南友圈CEO、南都报系前副总裁苟骅
2000年前后,南方都市报刚刚打开深圳市场,正式成立记者站;我也被派驻到了深圳,到今年整整20年时间。因为本来就是做媒体的,对于深圳特区这20年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在见证,另一方面也参与和报道。
2000年正好是深圳特区20周年,刚刚在深圳立稳脚跟的南方都市报悄然打响了一场关于人的战役,推出了《人在深圳20年》大型纪念特刊,采访了各行各业20位代表人物,讲述自己见证的深圳特区20周年,轰动全城。
那一年,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雕像在深圳莲花山顶揭幕,这是国内第一座由中央批准、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雕像。
深圳特区是邓小平留给世界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这座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年轻、包容、有活力,在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同时,也引领了中国社会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2002年底,一篇万言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横空出世,引起深圳各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篇文章及其蓄积的一座城市的集体情绪,率先独家策划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在深圳乃至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深圳特区未来的大讨论。后来在南都记者的牵线搭桥下,还促成了网文作者呙中校与时任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的面对面对话,在中国内地首开省部级高官与网民平等对话的先河。
直到今天,很多人谈论深圳特区发展的时候还会经常提及当年的大讨论。这其实反映了深圳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城市。这种危机感不仅仅是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普通的深圳人身上,他们都有一种“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主人翁意识,也正是在这种主人翁意识和危机感的驱动下,深圳出现了很多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举措。
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特区总面积从327平方公里扩容至1991平方公里,将原关外的龙岗和宝安两区全部并入特区立法治理范围,实现了整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深圳也是全国第一个告别了农民和农村建制的城市,为中国深度城市化探索积累了许多超前经验。
深圳特区成立40年以来一直能够保持比较活跃的创新能力,跟其不断推进一系列制度变革密不可分。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深圳2011年曾一口气出台过30多项改革计划,虽然部分改革阻力太大没有落地,但类似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商事制度改革,为厚植深圳市场化土壤以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立下了千秋之功,深圳本土培育的世界500强企业多达六七家,也带动和催生了更多引领行业的创业者。
我后来也成为了深圳特区的创业者之一。
2015年11月8日,也是第16个记者节,我跟南方报业88位前同事联合发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媒体人互助社群“南友圈”,还把运营总部注册在深圳,不仅因为我在深圳呆的时间比较长,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市场化土壤和创新氛围。
南友圈生于南方,但不止于南方;起于媒体人,但不限于媒体人。我们的初心是致力于为认同南方价值观的全媒体创业者,提供创业融资、创业选才、创业场地等全方位服务,打造“媒体人创业第一站”。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