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消费习惯和物流效率,但是大部分物流领域的基础产业的运营还相当原始,物联网的服务能力将深入改变这一现状,物联网与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将成为未来5年产业升级的主旋律。
每经记者 赵雯琪 每经编辑 王丽娜
图片来源:摄图网
随着5G与“新基建”时代的来临,传统行业加速进入数字化升级的黄金时代,这对于一家在物流领域默默耕耘十年的物联网科技公司来说,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8月3日,在公司创业十周年之际,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对外发布公开信,在信中,翟学魂以“2010年底,G7第一个产品出炉时,同名的G7高速公路还没动工。今天,这条从京城一路到美丽的新疆、25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已经贯通,但G7的物联网之路好像才铺了一小段。”作为对过去十年的回顾和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中,G7以10亿美元市值排在第172名,与此同时,菜鸟网络、京东物流、满帮等20家上榜的物流企业均与物流与数字化的结合有密切关系。经历了前期跑马圈地和快速发展之后,物流行业开始急于撕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低的标签,当智慧物联浪潮汹涌而至,整个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在翟学魂看来,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消费习惯和物流效率,但是大部分物流领域的基础产业的运营还相当原始,物联网的服务能力将深入改变这一现状,物联网与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将成为未来5年产业升级的主旋律。
从2010年年底创业至今,翟学魂将G7的成长经历比喻为“物联网十年铺路”。在翟学魂看来,G7这十年铺设的物联网公路,每一寸都不多余。
“有了这样的路,让我们看到:一家快递公司分散全国的所有车辆,可以在一个系统里调度;一家牛奶厂的酸奶从工厂到用户手中,全程温度实时监控,确保酸奶的温度时刻保持在4度;一家化工厂的车队,360度安全感知全年零事故;一个物流公司的几百个驾驶员,用发动机数据改善驾驶行为,油耗降低10%;一个长途司机,即便开到远在国境线偏僻县道的无人值守加油站,也可以不用现金,用二维码记账就能加满质量可靠的油品。”翟学魂在公开信中写道。
而这也是G7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做的事,即依托物联网技术,提升了物流的效率和安全。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硬件、软件、算法、数据、服务、运营整合在一起来突破现状。
在公开信中,翟学魂透露,过去的十年,G7先后找到7万个客户,2017年以来,G7开始加速发展,平台流水从亿飙升到了百亿的数量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在获得客户之余,G7还获得资本的青睐,曾获得9轮融资,投资方不乏普洛斯、腾讯投资、钟鼎创投等明星资本,其中2018年的最新一轮融资也创下了全球物联网领域的融资纪录。
翟学魂表示,G7一直坚持“物联网创造生产力”的理念。为了克服物联网技术链条长、迭代反射弧漫长的独特困难,G7对服务模式做了彻底的升级——从“按使用付费”升级到“按结果付费”。用两三年时间创造安全管家、网络货运及智能装备三大核心业务。这种技术与价值结果直接闭环的服务方式,极大提升了G7方案、数据及算法的迭代速度。
实际上,G7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也是中国物流领域急速发展的十年。
如果说电商的繁荣带动了中国快递公司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在新兴产业互联网的背景下,平台型物流公司则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不过对于G7而言,即便经过了10年的探索,G7的物联网公路才刚起步。
正如翟学魂在公开信中举例:在废品回收站的一吨废铁,要晃晃悠悠走上至少40天才能运到钢铁厂;尽管许多矿井的自动化已经武装到牙齿,但煤矿老板至今仍要拿起桌上的望远镜,观察远处坑口排队的货车长龙是一公里短还是五公里长,以此来决定明天该限产还是涨价;尽管政府安全监管不断加码,货车通过密集的国道仍然是当地老人孩子最大的安全威胁,重卡司机依然是中国危险程度最高的职业之一......
不过他也表示,过去十年经历了物联网为产业服务的孕育过程,而如今,物联网的服务能力已经成长到开始加速改变这一切。
在翟学魂看来,随着物联网能力的进一步开发,未来五年,供应链将与物联网深度集成。产业伙伴间复杂的交易确认、货物交付、支付结算的全过程都可以被实时数字化,供应链的资金周转效率将会从按月计变成按小时计,物流交付效率会从大量依赖人重复简单劳动到以AI自驱动为主。
同时,物联网将渗透到各种物流中的工具资产,车辆、箱体、托盘等都将逐渐转化为拥有联网、计算、学习能力的智能装备,直接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系统连接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平台化的即插即用的智能资产服务,大大改善资产效率。
此外,未来五年,物联网数据及算法的不断积累,运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将逐渐从司机转移到AI上。每年数万人的庞大伤亡数字将降低一个数量级。
“未来五年,产业升级的主旋律就是物联网与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翟学魂表示。而这些都将带给以G7为代表的新智慧物联网平台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