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晓玲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针对扩内需、扩消费,会议明确“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就如何扩消费、保就业、促增收,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若干政策。那么,如何挖潜新阶段居民消费的潜力?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我国服务类消费尽快从疫情的冲击中复苏?
今年春节以来,尽管中国以“封城”为代价,为本国和全球抗疫争取了时间和救治经验,但部分国家对疫情的轻视和准备不足,犹如多米诺骨牌,相继沦陷。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走向已暴露出高度的不确定性,截至北京时间7月30日18时35分,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1700万例,累计死亡超过66万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超过442万,累计死亡15万例。
就中国而言,鉴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份额,其总需求的任何明显放缓都可能导致本已疲弱的全球经济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许多观察者认为,在世界经济大概率衰退的情形下,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尽管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但中国经济何时可以恢复到疫前水平,依然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全球产业链受阻情形下,中国国内的生产、消费及供应链发展都面临挑战。
从笔者的近期研究结果发现,疫情期间产生的诸多经济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供需矛盾的问题,而供给侧的挑战往往又都源于供应链的无序和紊乱。从外部关联性影响来看,疫情引起的产能缺口将对全球生产体系产生严重冲击。如果我们从一般均衡的方法来分析模拟疫情对消费的传导和对经济的冲击路径,将会进一步发现,三类行业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1、房地产、住宿和餐饮;2、纺织服装、批发零售、交通运输设备行业;3、建筑和居民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行业为例,预计至2022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对这些行业的影响仍将持续。
再进一步思考,以上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损失主要来自劳动力、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其中,劳动力复工和投资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消费恢复幅度速度相对缓慢。由于中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逐年上升,加之未来外需市场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扩大内需的政策应该继续有步骤、分行业推行。特别是目前因消费减少受损害最为严重的一些行业,如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也应该在疫情后期逐步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当然,本次疫情也对上述行业带来了变革式的洗礼,尤其是相关中小企业优胜劣汰的情景每日都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上演。而在本次疫情期间,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教育等行业,保持了正向增长。
不难看出,上述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经济恢复发展中处于上下游影响力较大端、或处于核心战略位置。因此,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振受到疫情影响的重要行业,需要运用大数据的手段,精准提供消费刺激手段。比如消费券的发放,不仅应考虑相应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还要考虑政策的关联效应,比如针对同一个消费场所是否可以采取连续补贴消费券的方式。另外,刺激消费也应该结合投资的拉动。比如依托当前的刺激经济计划中针对“铁公基”的策略,可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当地配套投资,顺势而为地刺激相关消费行业领域。
当然,提振上述三个重点行业消费的根本策略,还是让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工资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配合社保,医保,教育等相关部分降低这些从业人员的支出,这样就可以“造血型消费提振计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