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毕媛媛 温梦华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电影院复工,大银幕亮起,电影回来了。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仍在火热的上海继续。
老板们这时候却有喜有忧。就如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总裁于冬,仍然止不住地焦虑,不论在上影节金爵开幕论坛上,还是论坛结束后的采访中,于冬多次谈到,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支出,银行利息、办公室费用、房租等,都是不菲的成本。
疫情期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主动给于冬打电话,问他“老于缺钱吗”?于冬想也不想地回答:“缺。”
即便电影院迎来复工,博纳也仍在赔本,于冬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直言:“开得越早越赔钱。但不开业肯定不行,而且员工也需要赶紧恢复工作。”
于冬 每经记者 温梦华 摄
“还是很焦虑”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晚间,内地影院复工首周总票房破亿,首周末单日票房超3000万元;全国有超过5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率超过了43%。其中,首周综合票房前三名分别为《多力特的奇幻冒险》《误杀》《喋血战士》,分别斩获4001.6万元、2320.08万元和2117.9万元票房。
一路上涨的票房数字,无疑给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不过,行业真正恢复仍要度过一段不容易的恢复期。按照去年640亿元的票房成绩估算,于冬预计当周末票房能够过亿,达到去年周末票房的一半时,行业就基本恢复活力了。
回忆起过去的半年,于冬向记者坦言:“还是很焦虑。”作为老板的他,面临的不仅是现金流为零,还有人力成本、下游供应商结账、银行利息、办公室费用、房租等各种企业支出,“压力自然很大”。
亲自上阵与博纳电影院的业主老板们谈减租降租的情形,让于冬深有感触。“我这次去和各个地产合作方谈减租免租,这些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很多都是给我们直接免了,这些都是很可爱的。我觉得面对疫情,业主方面免一毛钱都是情谊。”在他看来,疫情期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企业帮企业,企业家帮企业家,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劲,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互相折磨。
记者注意到,疫情影响下,很多影院的生存压力陡增,加速了行业整合速度,万达电影、上海电影等在上半年均有一些整合动作,例如万达电影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权。
面对可能到来的行业变局与洗牌,于冬直言“别说什么兼并收购,那是有钱人干的事情”。他认为,这个时候主要是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好,夯实业务,别给国家和社会添乱,已经是一个企业家做的最大贡献。
“加快恢复电影创作”
停摆半年,电影院终于在7月20日起陆续开业。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影院复工率、放映场次两项指标连续7天上涨。复工首周票房1.09亿元,是电影市场加速复苏的最大动力。
市场有序复苏后,优质影片的不断供给,则考验着各大片方和影院。事实上,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不论是剧集还是电影的开工都受到巨大的挑战。
虽然疫情期间,剧组的开工时间推迟,但于冬认为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准备、打磨和筹划的时间。他透露,面对疫情,博纳影业主动要求拍摄一部关于抗疫题材的电影,编剧团队和创作团队都在武汉解封的第一天,即4月8日进入武汉,去采访和拍摄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的素材。
“电影叫《中国医生》,我相信在这个特殊时期,医生、护士和病人,他们的反映是最真实的,我们采访了大量包括普通武汉市民,都非常感动,我相信这部电影有种真挚的情感。”于冬相信,当电影播出时,回头看这个2020年的春节,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当我们战胜疫情,觉得我们今后的人生什么困难都能过去,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挺住,我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不会被一点点的事情而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和对于美好的追求。”于冬说道。
作为院线和电影的坚持者和坚守者,于冬表示自己和导演、创作者一样,着急内容的供应,希望尽快恢复生产。“目前我们的片源大概还有四五百部,能够支撑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明年的暑期可能会有一批建党百年的电影出来,但是接下来的档期是比较空的。”于冬认为,当下着急的是应该加快恢复电影创作。
在采访中于冬反复强调,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工艺的流程,不仅仅是一个制造过程,它是艺术创作,它有慰藉心灵的使命跟责任。大家应该要给创作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电影。
“越是在疫情后,观众更渴望在电影院纾解、疏压,来看看美好的人生和未来。所以电影创作要面对今天观众的渴望,我们要努力做好现实题材的影片,抓好多类型的题材,要有喜剧片,要有爱情片,要有历史片,要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
于冬还透露,疫情发生之后,经常和编剧、导演们喝酒吃饭。“我请他们吃饭,虽然不能到外面去,但是我在家给他们做饭,纾解心情的不开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