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城市,上海需要解答的问题或许是,受疫情影响巨大的服务业,如何保持“轫劲”,依旧坚挺?面对“再工业化”的声音,又该如何选择?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注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整体上,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危机来临,考验的是城市的韧性。在此次疫情中,国内头部城市对稳定整体经济形势贡献不小。这些城市既有经济体量巨大,其中任何一座出现大体量经济下滑,都会对同期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一定影响。
眼下,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半年报陆续放榜。据城叔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布经济数据的20个万亿及准万亿城市中,GDP实现正增长的已占半数。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外部需求下行的压力,哪座城市经济更显韧性?当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转嫁到下半年,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些经济强市又将如何应对?
今日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连续推出城市“中报”观察系列,本期关注城市——上海。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城市对服务业的发展热情正迎来新高潮。
7月9日起,青岛派出干部赴上海进行专业实训,给现代服务业“补课”;
7月18日,苏州召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反复拿苏州与上海、深圳对标;
7月20日-21日,郑州党政考察团赴上海考察学习,期望加深两地在资本金融、高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合作。
学习的城市相似度极高——都是传统制造业大市,都瞄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共生;被学习的对象也有满满的“干货”——作为全国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服务业发展上,上海绝对有发言权。
根据此前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上海GDP17356.8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
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9%、8.2%的情况下,占比高达75.3%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0.6%,降幅比一季度进一步收窄2.1个百分点。
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城市,上海需要解答的问题或许是,受疫情影响巨大的服务业,如何保持“轫劲”,依旧坚挺?面对“再工业化”的声音,又该如何选择?
01 需求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不妨先从需求端——消费情况来分析。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6.76亿元,尽管比去年同期下降11.2%,但降幅比一季度已大幅收窄9.2个百分点。具体到月份,这得益于5、6月份上海消费增速由负转正,重点商圈实物消费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为何上海消费能够迅速回血?
细分数据显示,除粮油、食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与化妆品类零售额迅速增长,网上商店零售额已达到1227.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至17.7%,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这与人们印象中过去的上海消费似乎有所不同。
上海新世界总经理徐家平有个“著名观点”——在商贸历史悠久的上海,传统商业面临来自“高端消费外流、外地消费回流、本地消费横流、网购消费截流、多元消费分流”的“五流”冲击。其中,“网购消费截流”是这些年来实体商业经营者最焦虑的挑战。
在转型的大趋势下,疫情让上海主动谋变的脚步更快了些。
4月13日,《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为上海发展“在线新经济”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在线新经济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在多次与企业家座谈中,他也反复提出希望,要“抢抓机遇、率先成势”。
在消费领域,上海率先展开行动。
5月4日,上海首创“五五购物节”正式启动。7月8日,上海商务委发布总结数据指出,横贯5、6两个月的“五五购物节”,共推动线上线下销售合计超过5000亿元。
这不仅推动线下实物消费总额2846亿元,还让线上交易取得了更为亮眼的成绩——网络零售额达255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盒马、叮咚买菜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超过90%和120%。
“五五购物节”上,一个细节被人们所捕捉:不少区的区领导走出办公室、走进直播间,开启“带货主播”模式。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更是上阵最高级别“直播带货”,显示出上海政府转型的决心和诚意。
这一做法,也让不少对“上线”有些许迟疑的线下商家也开始拥抱线上。5月1日,上海新世界与拼多多联手,首批上线“五五购物节”的一万张消费券,30分钟便被一抢而空。
02 供给
图片来源:摄图网
疫情背景下,上海消费转型步伐在加快,那么,吸引不少城市目光的是,上海的服务业企业如何成为经济降幅收窄的来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以互联网、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为依托的相关行业较快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逆势增长。
具体而言,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增加值增长8.0%。
每一个增长点,均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密切。
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已构成上海最大的一块“经济拼图”。不久前举行的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云峰会进一步透露,
今年上半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821亿元,同比增长4.5%;预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9185亿元,同比增长4.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5%。
不少城市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绞尽脑汁,为何上海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根据知名城市研究机构GaWC的观点,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总是倾向于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具有节点意义的城市里布局。
若回顾上海上半年的发展动作,从陆家嘴论坛上热议的“三角互动”,到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的主题“人民城市人民建”,一个指向十分明显:在现有情势下,上海急需寻找“全球重要枢纽节点城市”的“新身位”。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这也是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
以金融业为例。按照计划,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年。李强指出,上海将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具体表现在,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数据显示,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1068.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4%。
而在“新身位”的目标下,上海也在提前布局,提升科创供给能力。
此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曾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很快,要求这个城市特别有活力。对于上海而言,需要对标国际城市,弥补短板,一个正在被纽约、伦敦等城市聚焦发展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
如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在上海开展三届。李强在开幕式上指出,上海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科技合作是重要内容,人工智能是重要载体。
03 选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关于上海服务业,一直存在两种声音。
去年上海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时,就有人敏锐地观察到,除了第三产业持续强劲外,第一、二产业增速皆为负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为-1.8%,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甚至仅-4.8%。
各方猜测,在1992年上海产业结构经历调整后,似乎迎来了又一个调整的关键时期。
上海“再工业化”的观点一直不缺支持者。在坊间,“结构变化是否太快了”的质疑声不曾间断;在政府层面,上海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七年稳定在3万亿以上的城市之一,2018年打响“上海制造”的口号再次被明确提出。
其效果是,从去年8月开始,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回归增长区间,到11月份,增幅甚至达到6.5%。从全年情况来看,去年上海增加值相较2018年增长0.4%,工业总产值降幅收窄至0.3%。
眼下,新的选择题再次出现在上海面前。随着三季度启幕,面对全球疫情依然持续、外部需求必将持续下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海将如何实现经济的加速回血?
从服务业的角度来看,面对压力,不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上海选择转型来加以应对。对于上海来说,这是蕴藏在危险中的机遇。
服务业如此,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亦是如此。正如李强所说,早年在上海成型的汽车、钢铁、石化等“六大产业”,应当“有与需求端匹配的变化”,需要通过果断转身实现突围。“现在到了下决心转型升级的时候。”
而国家战略下新的变量,则为上海带来了“非常时期”的底气。
一年前,李强在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就曾表示,三省一市要实现“1+1+1+1>4”,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简单的补短板,而是“拉长自己的长板,贡献自己的长板,重新组成一个更大的木桶来盛更多的水”。
显然,这需要更加强化城市群内部紧密的协同关系。在近期的工作布局中,李强有关“积极推进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畅通循环”的提法首次见诸报端。在媒体的解读中,上海期望打开发展的新扇面,进行更好的布局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已经有了进一步突出“长板”的决心。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即将展开的当下,李强表示:由于上海的一些中长期问题,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核心功能及竞争优势,均需在这份规划中得以进一步明晰,因此,需要落在一些具体的事项上,包括一些“新时代标志性项目”。
对于上海来说,一场酝酿半年有余的变局,轮廓正愈加清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