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全球疫情依然凶猛,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市场主体需要更多干货支持。
据央视报道,“一是同大家谈谈心,二是给大家鼓鼓劲。”这是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的开场白。
到去年底,中国有1.23亿户市场主体。疫情发生后,许多市场主体和企业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7月21日,习总书记专门开了这场座谈会。这既是最有效果的“减压”,也是最大力度的“加油”。
中国企业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刻,1.23亿市场主体在经历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诸多难题洗礼之后,在国家财政、货币一揽子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中国市场虽未“满血复活”,但从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深V”复苏走势。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也给出乐观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预测全球市场或萎缩4.9%的情况下,仍然认为中国将是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趋势向好,但挑战犹存。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市场依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扰:一是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依然存在生存难题,还需要持续“输血”;二是全球市场还处在疫情阴霾笼罩之下,全球供应链、资金链还未完全畅通。更有甚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针对中国企业的科技战还在加码。故而,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市场和疫情中的全球市场存在着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面临国内市场动力不足、全球市场充满阻碍的双重压力。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企业也深耕全球市场多年,内外市场双核驱动少了哪一个都难以实现市场主体的“满血复活”。
后疫情时代的市场主体,需要更多干货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不仅给企业注入了信心,也是给所有市场主体“减压”和“加油”。
“保市场主体”是“六保”的重要一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
力保的背后是“保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给市场主体送了定心丸。也是中央给予市场主体的“精神干货”——疫情中,中央出台了支持市场主体的各种系统性政策红利,让市场主体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疫情时代,中央将给予市场主体更多帮助和支持,帮其提升市场活力,助其强化市场竞争力。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这是总书记的承诺和期许,也是市场主体的使命与责任。
渡尽劫波,柳暗花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市场将给市场主体以希望和愿景。但当下的市场环境依然复杂,所以“保”市场主体活下来和活得更好,才是“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对于那些依然需要“输血”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还需继续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补上其资金短板。在做好注资“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减税降费的“减法”。
此外,国家也加大了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供应的税收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加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出台扩大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完善出口退税等稳外贸税收支持政策,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医保费用,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对前期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今年应对疫情而实施的多种货币政策,是对中小微企业实施的精准帮扶,确保了其资金流动性。国家财税金融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特殊关爱,就是让其撑下来。毕竟,中小微企业处于市场末端,和民生联系密切,不仅关于大众饭碗,也直接影响市场信心。所以,保市场主体必须要在保中小微企业上下足功夫。即使不停“输血”也要让其活下来。
保市场主体,国家也给予了财税金融上的普惠举措。不管是减税降费,还是货币政策,所有市场主体尽享其利。为了更好地吸引外商外资,国家缩短了两个负面清单,从而吸引了更多外资流入中国。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3%,但从二季度开始较之一季度明显回升。上半年,外资在华投资不仅没有撤退,而且稳固了对华投资的信心。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给予市场主体更多干货,才能保住市场活力,保住社会生产力。后疫情时代的市场主体,还要继续用干货去保。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