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绕开南京,合肥要夺回省会的尊严?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6-28 23:10

    在有形和无形的双重连接下,合肥及其他安徽城市也被认为有了绕开南京、直接与浙江、上海对接的“纽带”。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2020年,注定将在合肥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作为“天使投资人”的热度未消,合肥发力交通的动作再度“出圈”。

    今天(6月28日)上午,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开通运营,使这条连接河南、安徽与浙江三省的“华东第二通道”迎来全线贯通。而在补齐“米字形”高铁网规划的一“捺”后,合肥也向交通枢纽城市再挺进一步。

    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开通运营 图片来源:长三角铁路

    有分析认为,这条线路将对区域格局造成重大改变。一系列影响即将出现在整个长三角城市中,而邻近的另一个省会城市南京首当其冲。

    合肥发展之路上总少不了南京的身影。

    去年,在“经济运行考核取得全省第一”后,《合肥日报》头版刊发一篇长篇报道,标题指明“比肩宁杭,合肥唯有奋起直追”。而在更早的2011年,“三分巢湖”被认为是南京与合肥两大都市圈竞争开始加剧的起点,合肥对南京的追赶也由此加速。

    近10年后的今天,合肥逐渐起步,与南京的关系也走到了新的路口。

    绕开南京

    一个趋势是,合肥正在累积与南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的实力。

    商合杭高铁线路示意图 图片来源:浙江发布

    对于此次商合杭高铁通车,有人指出,这将使合肥真正拿回辐射省内城市、寻求出省合作的交通“主动权”。

    从过往数据来看,南京一直是合肥旅客出行的重要目的地。有人依据铁路客流量,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对南京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南京和合肥的城市联系大于40%,和六安、滁州两地的联系大于15%,而在江苏省内,仅镇江一地与其的联系能达此种程度。

    这种表面上的紧密联系,背后实际上是合肥在交通短板下的无奈之举。

    此前,合肥不仅没有到杭州、宁波两市的直达高铁,甚至与省内经济第二城芜湖一直没通高铁。取道南京,成了合肥最便捷的选择。

    商合杭高铁首次改变了这一局面。以从合肥到杭州为例,过去绕行南京全程耗时最短也得2个半小时,如今将缩短至2小时,大大拉近了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时间距离。

    而新的交通连接背后,亦隐藏着一条布局已久的科技合作“暗线”。

    仔细研究商合杭高铁线路,很容易能联想到2018年长三角9市签署的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安徽的芜湖、合肥、宣城以及浙江的湖州、杭州5市,均因商合杭高铁的开通初次有了直接的交通联系。

    图片来源:G60科创走廊官网

    此前就有人注意到,在G60科创走廊中并无南京的身影。对此,有媒体解读,合肥的科创实力让安徽有了“底气”。一个例子是,在去年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强调,安徽有责任、有条件也有信心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在有形和无形的双重连接下,合肥及其他安徽城市也被认为有了绕开南京、直接与浙江、上海对接的“纽带”。

    G60科创走廊的效果尚需时间检验,但南京已经坐不住了。一条从上海经苏南三市、连接南京、合肥并最终达武汉的“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设想提出,期望与G60科创走廊形成从上海分别经浙江、江苏发出的两条射线。

    正面较量

    在许多合肥人记忆中,若干年前的“三分巢湖”,在重塑城市格局上的份量毫不逊色于商合杭高铁通车。

    当时,安徽这一罕见的“大手笔”被寄望于提升合肥首位度,也引来不少质疑:合肥并不具备独立发展自己都市圈的能力,扩大行政区划仍难以增强其中心城市功能。

    类似的情形在更早前合肥“拿下”中科大时就已出现。与当时“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的热情相反,合肥薄弱的产业基础与中科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难以匹配,“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的尴尬一度成为合肥的标签。

    作为常把南京等长三角城市挂在嘴边的“学生”,合肥开启了反超之路。

    在不少媒体眼中,合肥自身的发展提速同样开始于10年前。10年间,合肥GDP从2000亿元上升至准万亿,与南京GDP之比也从50%迅速上涨到接近70%。更重要的是,其“风险投资”的面板、芯片两大产业已初具规模,建立起相对于其他城市的产业优势。

    数据来源:wind,城市进化论

    突围的成功也被不少城市看在眼里。不久前,南昌就提出,将对标合肥,发展科技创新。亦有城市发问,“为什么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这么快?”言外之意则是模仿、借鉴之心。

    对此,邻近的南京很难坐视不理。

    今年,合肥再度发力新能源汽车,先后引进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迎来大众入股江淮,将触手伸向南京的传统优势汽车产业。

    事实上,就在去年初,南京刚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目标是达到“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水平,并专门打造了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然而,博郡、拜腾等此前布局南京的造车新势力眼下正深陷泥潭,不禁让人为南京雄心勃勃的梦想捏了把汗。

    今年1月,长安汽车公告称,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兵装集团和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约,在南京发起设立T3科技平台公司,再次瞄准新能源智能汽车相关产业。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新一轮发展即将在南京再度展开。

    这也意味着,在10年的追赶后,合肥与南京将迎来同一赛道的正面较量。

    南京 图片来源:摄图网

    重塑格局?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合肥与南京之间的“相爱相杀”已有愈演愈烈之势。

    马鞍山、蚌埠先后“示好”南京,点燃了两市关于都市圈范围之争的又一把火。已提出有近20年历史的跨省“南京都市圈”引发强烈关注,并唤醒了有关“徽京”的历史记忆。

    从地理上看,南京三面被安徽城市包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让诸如马鞍山、蚌埠、芜湖等城市有了与其合作的基础。而与之相比,体量一度较小、因交通优势而“上位”做省会的合肥无力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又凭空为南京创造了“群众基础”。

    一番追究下来,难免让人有种“既生宁何生庐”的“瑜亮情结”。

    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而南京与合肥亦从不缺发展的“同类项”。

    事实上,两市均有较强的科创实力,并以此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与传统科教力量强劲的南京相比,合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到现在,尽管南京在成果转化上仍领先一筹,但合肥已培养出更具优势的基础研究能力——其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规划8个大科学装置,数量均高于南京。

    如今,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合肥,能否为区域格局带来变化?

    对于合肥而言,竞争的压力仍存。在米字形高铁网成为诸多城市发展关键词时,合肥提出了“时钟型”高铁网,将原来8条高铁线增加至12条,让合肥是否会取代南京高铁枢纽地位的讨论变得热烈。

    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图片来源:《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此前,连接合肥与淮安的合淮铁路上报国务院时,就有交通专家分析称,合肥高铁网向苏北延伸后,或将威胁南京对于苏北的辐射、甚至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

    不过,此前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换言之,如何将竞争转向合作,将是两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曾分析,即便在有相似定位的科创领域,两市仍不乏合作基础。

    比如,在城市群视野下,同属于两个城市群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能够作为两市合作的“缓冲带”,承接双方产业转移,拉近两座城市的距离。

    对于合肥而言,这更是改变过去“小车往合肥走,大车往南京走”的绝佳时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23点丨最新通报!都江堰车辆坠河事故系刑事案件;秦岭主峰太白山冰凌沟5年来首现野生大熊猫

    下一篇

    疫情之下,车企巨头纷纷抱团取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