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渤海人寿董事长闻安民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冲击,却也在危机中蕴藏和激发着破茧重塑的思辨风潮与创变力量。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疫情的发生,颠覆了各行各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交流方式,也倒逼企业在短时间内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中国人身险市场,各市场主体围绕市场体系、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推进深层次转型和变革。作为保险业“老兵”的闻安民及其所掌管的渤海人寿而言,在五年时间摸索出适应中小险企发展的业务模式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协同作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更是在这场疫情中经受了一场实战的考验。
保险业为何在复工复产中取得领先优势?新形势下中小险企如何抓住机遇,借势实现转型升级?暴风雨过后,中小险企还能否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韧性……带着一系列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渤海人寿董事长闻安民进行了专访。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遭遇下行压力,国内复工复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保险业发展也不例外。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一季度,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是1.67万亿,同比仅增长了2.3%,增幅同比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增幅同比下降了15.22个百分点。
如市场所预期,疫情下,人们的工作、交际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线下业务的全面中断让保险业备感压力。
个险代理人线下展业受阻,银保、经代业务等中介渠道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一些洽谈中的合作项目需要暂缓,员工无法正常返回工作岗位。预计到疫情给公司新一年度业务开展带来的实质性影响,闻安民说:“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我们始料未及,但是疫情形势发展态势不容我们退缩犹豫,必须以大局为重,依照党中央、各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凝心聚力协同作战,直面这次战役大考。”
在抗击疫情中,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作为中小险企的渤海人寿也不例外。“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应该针对这次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应急理赔方面的响应。”在闻安民看来,应确保客户的在线服务不中断、公司内部运营不停摆。渤海人寿本着对客户、对员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保护大家的健康、安全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线上协同办公的机制和平台。
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冲击,却也在危机中蕴藏和激发着破茧重塑的思辨风潮与创变力量。疫情是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云办公”“云服务”开辟了新的行业发展模式。
浸淫保险业长达36年,在闻安民的眼中,任何新模式的出现都会伴随着一个逐步适应、接纳到优化升级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他称:“疫情的发生的确颠覆了各行各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交流方式,也倒逼企业在短时间内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在技术革新、数字化运用等方面有所准备的企业能够很好地适应,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相信经历此次考验也会有相应的反思和变革。”
“很多新兴互联网远程办公系统的快速上线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闻安民举例道,如公司尝试了通过直播模式,邀请业内大咖就疫情对经济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述,带动业务销售;业务渠道积极尝试新的互联网经营模式、整合打通各方面资源渠道,联合各分公司多元经代渠道开展了各种形式及多种内容的线上培训,取得积极成效。
尽管在初期因为网络环境、技术条件、交流感受等方面的因素会出现不适应的地方,但疫情终将过去,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云经济模式应该会逐渐成为主流经济模式。而在这位保险老兵眼里,保险业已经处在一个商业模式变革的时代,而疫情的发生,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后疫情时代,以保险业为代表的大金融,在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中表现出了较快的势头。除了在行业特质上,金融业并不太像实体经济那样依赖人群线下实地体验,就保险业本身而言也有其特质。
闻安民认为,这受益于一部分险企开门红节奏前移,代理人做了比较充分的业务储备,各险企也积极调整了短期战略,即使在疫情冲击下,公司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新单保费增量。
从整体行业来讲,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打乱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节奏,传统的线下业务遭遇史无前例的冲击,开门红业务除了保住1月份的成果,2月份基本跌入冰点,3月份略有复苏,但整体影响还是可控的。原因在于,行业中各公司对于开门红的业务节奏安排会有差异,各家公司受到的疫情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随着二季度各行业积极复工复产,相信保险业务会尽快恢复产能。
另一方面,近几年险企在互联网在线业务开发和服务方面,是有一定平台支持和经验积累的,当疫情来临,险企线上运营取得了快速突破,加之疫情使得公众的健康保障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也一定程度带动了后疫情时期的保险销售。
疫情期间,整个保险业都在努力应对线下服务触点几近切断的挑战,全面重视和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借机弥补一直以来行业以线下经营和服务为主的短板,从过去“人海战术+产品”导向,转向注重于队伍建设和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落户在天津自贸区,到2019年,在90家人身险公司中,渤海人寿以61.25亿的原保费收入位列46位,是一家发展较快的新兴人身险公司。
成立五年来,渤海人寿的发展轨迹可谓人身险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成立之初,人身险行业正处于监管松绑放开前端、费率改革红利的快速发展阶段,彼时,中小险企在业务模式、产品结构上激进发展,2015年~2017年间,渤海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12亿元、67.42亿元、89.57亿元。
在行业回归保障的大趋势下,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叠加退保金增长压力,很多中小险企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期的阵痛。渤海人寿战略转型起步于2017年,经过两年时间的过渡和摸索,2019年是公司从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的实质性转型的元年,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18年底,这位渤海人寿初创时就陪伴其成长的保险老兵,重新“回炉”以董事长的身份带领这家新兴人身险公司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深感“任重而道远”。闻安民说:“推动公司战略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足够的战略定力和韧性。”
从市场竞争形势来讲,国内各市场主体围绕市场体系、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推进深层次转型和变革。中小险企需要深入研究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探索产品、服务、营销模式的差异化、特色化、细分化发展之路,注重内含价值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创建自身生存发展的蓝海。
得益于过去三年在转型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20年一季度,渤海人寿经营业绩逆势突破,实现原保费收入47.25亿元,同比增长近117%。其中,新单期交保费7776.57万元,同比提升1321%;投资方面,渤海人寿立足中长期稳健配置思路,较好地控制了组合回撤幅度、抓住市场波段机会实现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达3.82亿元,投资业务综合收益率5.57%,财务收益率4.52%;公司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43亿元。
分支机构布局的稳步推进也迎来了产能的逐步释放。2018年底、2019年初,渤海人寿石家庄、北京朝阳分支相继成立,并于2020年进入产出期,为一季度保费的逆势增长增添动能。
疫情是一场大考,在闻安民看来,“考验的是我们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协同作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虽然短期内受到业务方面的冲击,但更多是激发了对自身经营模式、内功修炼的反思,加快了数字化变革的进程。”
诚然,疫情之“危”在于其使得保险业务短期内增长承压、经营活动受到制约、投资风险增高、运营成本上升。疫情对保险业在传统业务模式、人才技术储备、客户开发维护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值得反思的课题。但“危”中又蕴藏着新的机遇。
“虽然短期内构成对经济、民生的冲击,但却激发了大量数字经济业态迅速增长,国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得以提升,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势必会在下一阶段实现更快发展。”基于这些判断,闻安民指出行业的发展方向:
险企必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快保险科技的全面渗透和互联网线上业务的转型布局。无论从产品研发、业务渠道拓展还是运营流程改造、客户资源管理,行业的整体数字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提速;消费者对于线上业务的接受度也会随之提升,产品需求会发生结构性优化,保险行业将加速洗牌。
在其看来,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支付方,一方面链接大健康产业上下游资源,应充分运用保险长期资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逐渐整合服务提供方乃至大健康生态圈,赋能健康险业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的潮流,将智能驱动和产业协同视为新兴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流程管理和客户运营等各个环节加快数字化进程,提升健康险核心运营能力,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更好服务保障民生。
闻安民谈道,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预计行业未来将会重点关注特定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对基于新药品、新医疗器械和新诊疗方法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保险产品创新,主动参与到国家民生保障的建设中来,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运营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