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多方为技术工人搭建成长成才舞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7 22:52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尖端科技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航天领域无疑是最“高精尖”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捷报频传:虹云工程首星成功升空、嫦娥四号探测器奔月、“胖五家族”多次成功完成航天发射任务……一系列成果让航天科技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马杰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多年来,她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航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2014年,马杰与许多航天代表一道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建议,直接促成了中国航天日的确立。

    航天事业之外,马杰也时刻关注社会时事,为提出有质量、有分量的议案和建议进行学习调研。2014年,她领衔提出《关于尽快制定海洋基本法的议案》,议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代表们的共鸣,2015年,海洋基本法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马杰深入阐述了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同时,她再次强调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为技术工人搭建成长成才舞台。

    推进商业航天 政府要放权企业要实干

    NBD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航天产业处于商业化进程的哪个阶段?我国在商业航天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您如何看待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

    马杰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马杰:2015年,我国开启商业航天元年,但并不代表中国进入了商业航天时代,而仅仅是开始探索商业航天。

    目前,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涌现出一批探索者,他们从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应用等多方面发力,商业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快速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传统及新兴用户都想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替代系统的自建自用,海量、多类型、差异化需求亟待满足。

    传统方式构建系统周期漫长、成本高企,中国亟需商业航天模式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航天技术及应用的需求。作为主体参与者的政府、企业、用户,要想加快商业航天发展,需要放手、齐心、理性。

    商业航天发展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培育产业持续增长新动能,提升产业资源配置运用效率的重要推手和必然选择,对我国航天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迅猛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比如,20181222日,虹云工程首星成功发射,作为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创造了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首套低轨宽带通信试验系统、首次验证星载相控阵跳波束宽带通信技术、首套经在轨验证的低轨宽带通信协议、首个低轨宽带相控阵用户终端等五个国内首次并入选新中国“150个第一”。

    商业航天前景远大,但要驶入快车道,政府、企业、用户都需要思想上的转变,要有一个统一的、做出好项目的目标,需要合力,政府要放权,企业要实干,投资者需要魄力和眼光,各自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新基建给商业航天发展带来新机遇

    NBD疫情发生以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概念持续活跃,卫星互联网也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在您看来,新基建对航天产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马杰:在当今信息时代,随时随地按需接入互联网已成为“互联网+”产业构建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内陆边远地区,还是空中、海上,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物还是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联,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工信部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2%的行政村未能接入互联网。据国际电信联盟估计,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未联网,其中大部分为非洲人口。除了广泛应用在这些地面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外,航空、航海以及野外作业等都需要卫星网络的支持。

    发展新基建是中央层面的重要部署,短期来看,新基建会对经济增长有投资拉动作用;中长期来看,新基建对推动转型升级、提高增长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意味着这一产业将获得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无疑将极大促进航天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卫星互联网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仍然以虹云工程为例,该系统是基于低轨卫星星座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在20181222日成功发射首星。自成功发射以来,虹云工程首星表现良好,有效验证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技术途径。

    首星在预定轨道上飞行近5000圈,稳定运行超过8800个小时,执行超过5000条指令,完成180余次通信试验,开展20余次光谱测温仪在轨观测试验,获取了超过70GB图像数据——这是虹云工程首星在轨运行一年半交出的答卷。

    另外,5G、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步入快车道。比如大家熟知的智慧吴中太湖新城项目,目前已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该项目还建设了城市运行中心、市政设施管理系统、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一站式市民服务平台、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及公共信息化基础等,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在太湖新城,每一根管线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传感技术引入地下管网,一旦发生泄漏能立刻确定漏点、定点施工,避免了以往城区被挖得“底朝天”的尴尬。

    除了智慧城市,像人脸识别门禁、智能立体停车场、城市内涝预警系统等一系列智慧“神经系统”的打造,社区、教育、医疗等多个智慧化应用的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平稳运行,服务国家“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都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些智慧系统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国家对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大力推动。

    多举措搭建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舞台

    NBD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有数据显示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达1000万人。对于解决航天领域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您有哪些考虑?

    马杰: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要高度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为技术工人搭建成长成才舞台。

    技能人才也是人才,要多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要开展多方面培训,采取更多措施,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积极性,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

    当然,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解决和突破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瓶颈为重点。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开展多样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活动,能够有效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先,劳动竞赛在督促职工岗位练兵的同时,也发挥着发掘人才试金石作用。

    以连续举办了17届职业技能竞赛的二院283厂为例,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职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国赛中获奖的职工,打破了年龄、学历、职称的限制,凭借优秀的比赛成绩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步入了技能成长的快车道,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能人才基础。

    其次,紧扣科研生产中心工作创建劳模工作室,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这能够有效提升技术创新速度。

    各级劳模工作室可以作为一个整合企业创新资源,聚合管理、科研、技能等优秀人才的有效载体。事实上,通过创建劳模工作室,二院陆续走出了一批明星工人,并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劳模工作室成为技术工人的成长基地,这一做法也有效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此外,还可以搭建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精心选择培育孵化职工创新创业项目。

    2016年以来,我们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已经孵化出微小型涵道风扇式无人机、网格化空气质量检测系统、航天智能空气净化器、集群定位指挥系统、无人机灭火弹、设备精灵全局物联网管理系统等多种创新创意项目。

     

    每经两会精彩内容,也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两会高见”。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特朗普发飙了,发文威胁推特!公司超90亿市值瞬间蒸发,或面临被关掉危险

    下一篇

    与国轩高科“绯闻”未散,又被传将并购江淮50%股权,大众汽车在华电动化野心凸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