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哪里?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2 01:43

    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人们说,那是自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我们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快转型发展,不仅安然渡过危机,而且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2018年4月,美国四处挑起贸易摩擦,来势汹汹,我们沉着应对,将它对中国经济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今年一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尽管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尚难预料。不过,从今年3月份以来的经济数据和活动恢复(疫情冲击的特点是活动限制,进而经济停摆)情况看,中国经济正在重现生机与活力,长期向好的趋势可谓毫发未损。由此,人们常用“韧劲”来概括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

    何谓韧劲?韧性是物理学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将这个概念用于经济活动,通常是衡量指经济体抗波动、抗风险和抗危机的能力。在波动、风险和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仍然能够逆势增长和发展,就被认为有韧劲。

    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哪里?以往看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关于中国国情方面。例如,人口多、市场大,潜力无穷;地域辽阔,且发展不平衡,常常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等。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本文侧重于体制和政策,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韧劲是怎样产生并起作用的。

    其一,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特有的体制优势。在经济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运行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遭遇系统性风险,此时,非常考验一国政府的应对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现有体制基础上的。以这次疫情冲击为例。从防治、防控疫情的全局来看,充分彰显了我国的体制优势。党和政府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动员和组织资源;政令畅通,集中优势“兵力”围剿疫情;部门联动,对口支援,高效执行。当经济、社会受到严重冲击,党和政府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是体制优势的集中表现。一旦波动平稳,风险淡去,危机化解,经济社会就会回到正常状态并蓄势前行。

    其二,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坚持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末的改革,尽管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从改革肇始,就以逐步引入市场和市场机制为主线,奠定了市场化改革的导向。在这四十多年中,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遇到过风风雨雨,但我们坚持了这个改革方向。走到今天,我们发现,这是中国这四十多年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之一。 就在疫情暴发、肆虐的这段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其三,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坚持高水平开放。从先后建立7个经济特区,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到始于浦东新区的19个国家级新区,再到已经成立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的空间不断扩大;从贸易、投资到金融,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开放伊始,我们就站在高起点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指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他指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开放是我们获得增量,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主要途径;高水平开放,我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增量,同时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开放促改革,是40多年来,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

    其四,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坚持内生化发展。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其中一个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改变,就是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动员和组织,能够产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激励,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大量分散的资源配置活动进行集中决策,势必导致企业和家庭缺乏有效的激励,进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广泛的微观激励机制,内生化的自主发展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主导力量。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广泛的创业创新活动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中国经济的内源性动力越来越充足,抵御波动、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其五,中国经济的韧劲源于不断优化的宏观调控。由于外部冲击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波动,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逆周期调节,以防范风险和危机的发生。这里,逆周期调节是由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在经历了多次经济波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以及价格改革、经济过热等数次大的冲击后,在实践、总结和再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比较成熟,表现出了足够的定力。就像此次疫情,它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空前巨大并将长期持续的,这是各方面专家的一致共识。而且,以往在应对总需求、总供给冲击方面的经验,在这一次疫情冲击面前,要么失效了,要么难以对症。但是,我们仍然正确地把握住了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在一系列具体操作上动态地灵活调整,不仅在短时间内使经济出现了回暖态势,而且有力地加快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当然,我们在肯定中国经济的韧劲以及体制优势、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内生化发展,以及宏观调控对韧劲形成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在治理、体制和政策方面,还有诸多短板和瓶颈。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的韧劲,在遇到外部冲击时,能够较快地扭转局势,回到常态化发展的轨道;在正常时期继续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补齐短板、打破瓶颈,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财政政策要让资金直达“六保”

    下一篇

    第18次走进两会吉利李书福呼吁:汽车税收要央地共享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