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星
生态环境部迎来新部长。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黄润秋为生态环境部部长。
从1979年在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学习开始,一直到2016年担任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37年来黄润秋学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都围绕“地质”展开。他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我国知名地质学家。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未来环境治理要从“小环境”向“大环境”转变,从二维环境治理向三维环境治理转变,不仅要考虑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还需要着眼自然环境本身演变,而后者正是黄润秋所擅长的领域。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黄润秋,九三学社社员,1988年9月参加工作,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
从履历来看,黄润秋工作地点绝大部分在四川:1989年4月,他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11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2007年5月,担任九三学社四川省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此后,2008年担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2014年调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2016年3月,调任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2007年至2014年,黄润秋的职务虽然有几次变动,但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职始终未变。
一位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黄润秋利用自己的研究专长做了很多工作,工作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据了解,汶川地震后,黄润秋冒着余震危险,率领团队进驻地震灾区,将其作为1:1地震天然试验场,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提出以“发震断层效应”“地形地貌效应”为主导的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建立和发展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测模型和灾害治理新技术。该项成果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选址以及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2015年1月,黄润秋及其团队历时6年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早在2006年1月,黄润秋主持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就已经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5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执委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全体执委会会议,经投票表决,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IAEG原副主席黄润秋获得2018年IAEG学术终身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从1976年设立该奖项至2018年,全球仅22人获此殊荣。
图片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截图
一位地质领域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黄润秋在地质领域非常有名,地质圈内很多院士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可以算是地质学领域的顶级专家。
2020年对于生态环境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多项阶段性考核指标时间节点也在2020年。更为重要的是,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此时生态环境部迎来专家型部长,对于未来生态环境工作将产生什么影响?
对此,骆建华介绍,生态环境部的职能范围明显在扩大,从原环境保护部到现在的生态环境部,过去的工作着力点在污染防治,将来的重点工作可能要着眼于两方面——既要控制污染,又要保护生态。水文地质是广义的生态环境,由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来主持工作,应该会做得更好。
骆建华进一步解释,环境有“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是短周期的环境,“大环境”是自然环境本身的演变,包括地质环境、气候等,这是一个立体、长周期的环境。比如在水污染治理上,过去可能主要是解决好地表水污染问题,今后不仅要解决地表水污染,还要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实际上是相通的。
“将来的环境治理要从‘小环境’转变为‘大环境’,从二维的环境向三维的环境转变,这时候他(黄润秋)的专业就比较合适。”骆建华说。
2016年3月担任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时,黄润秋分管的领域之一就是环保产业,骆建华说:“他对环保产业很支持,经常和大家交流这方面的想法。他为人宽厚,业务水平很高,思路也很清晰。”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