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为何青岛、郑州盯上了同一个“人设”?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4-24 19:58

    地域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影响力所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不少城市日渐清晰的走红记忆点相比,青岛、郑州这两个北方城市似乎缺少特色鲜明的文化面貌,此时发力,能否为自己立住“人设”?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近,青岛和郑州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此前2019年GDP数据公布,当了20年“北方第三城”,青岛的地位有些松动。后来者是郑州,2019年郑州GDP 11590亿元,仅比青岛少151亿元。

    巧合的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预言:

    “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

    这两座北方城市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将目光聚焦在了“文化”二字:

    近日,在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目标之下,郑州印发《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写到将“加快推进三年100家以上各类博物馆建设,打造城市重点文化‘会客厅’”。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青岛“15个攻势”首场质询会上,青岛文旅局局长李苏满直言,青岛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比较靠后,“青岛应该有一个文化新地标”。

    地域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影响力所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不少城市日渐清晰的走红记忆点相比,这两个北方城市似乎缺少特色鲜明的文化面貌,此时发力,能否为自己立住“人设”?

    01

    “一下雪,西安就成了长安,杭州就成了临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北京就成了北平,苏州就成了姑苏,洛阳就成了神都,开封就成了汴梁……郑州依然还是郑州。”

    这是郑州给不少人留下的印象:曾为商朝古都,但与其他古都相比,似乎难以捕捉其古色古香。残存的古城墙遗迹因为年代久远不成规模,城中仅有的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特色并不突出。游客来到郑州,难免有所疑问:郑州的文化底蕴在哪?

    每每被诟病为“文化沙漠”,总会引发当地人的申诉:郑州是货真价实的八大古都之一,甚至有专家建议,其应该位列八大古都之首。

    早在1993年,鉴于新晋第七大古都——河南安阳的成功,一份名为“郑州商城申报八大古都”的倡议书从郑州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出。倡议书当场得到数十位专家的响应,而后却石沉大海。

    2003年,呼声再起。在郑州市政府向中国古都学会正式提交申报材料,并在2004年被宣布确认为第八大古都,最终为长达10年的“长跑”画上句号。从那以后,郑州对外的宣传中,总少不了“八大古都”的标签。

    但申报成功,却更让郑州陷入“有名无实”的争议。

    郑州历史文化的“真空感”,源自其城市记忆的间断。本地媒体曾指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的古都身份才通过新兴的现代考古学重新发现。

    “出道晚,年纪过大”,不仅缺乏绵延至今的历史进程,而且3000余年前的商朝故事早已无史料可依,加之工业与交通的形象,使郑州与历史文化之间有了更深的隔阂。

    反映到旅游业上,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许韶立就曾指出,郑州城市旅游吸引物匮乏,整体缺乏旅游的氛围。具体而言,人造旅游吸引物数量不多,独特性差、知名度不高,市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甚至不比登封、巩义等郊县。

    让看不见的文化被看见,郑州一直在努力,但速度似乎有些慢。

    去年,郑州出台《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2019~2021)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谋划建设各类博物馆100家以上。此前,郑州市开放的各类博物馆数量仅25家,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偏低。

    但与其他文化名城相比,郑州已落后太多。在2005年非公有资本被鼓励进入博物馆领域后,西安、昆明等城市早已提出“博物馆之城”的目标。从数量上看,到现在,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均拥有100家以上的博物馆。

    02

    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这种迷思也同样适用于青岛。

    在上世纪之交开埠的青岛,外来文化思潮与文化名人接踵而来。1930年,闻一多赴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此后两年内,他为青岛留下了“天堂”的美誉,也带来了“文化缺失”的质疑。

    在梁实秋的《谈闻一多》中曾写道,“青岛虽然是一个摩登都市,毕竟是一个海陬小邑,这里没有南京的夫子庙,更没有北平的琉璃厂,一多形容‘没有文化’。”

    上世纪90年代,这种说法逐渐成为青岛是“文化沙漠”的佐证。当时,青岛GDP奋起直追升至全国前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质疑:青岛的文化氛围,能否支撑起当地人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

    在青岛因缺少读书氛围而被诟病时,本地独立书店如是书店曾对外发声。作为书店首席荐书员的作家安东认为,青岛建制比较晚,风景又比较好,就好像是一个姑娘,长得太漂亮,会被人以为没有内涵,“其实人家不一定没有内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印玲在追溯青岛引进外来文化的历史时也指出,

    与其邻近的济南等城市相比,青岛缺乏古都的历史基础,难免让人产生青岛没有文化的错觉。与具象的文化设施相比,青岛在文化引进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滨海文化”风格。但与具体可感的文化实体相比,这样的文化特色却很难被察觉。

    仅有的文化实体不断减少,更增加了识别的难度。青岛本地诗人王音对此感受颇深,在他看来,在青岛老城区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进一步抽空了青岛已有的文化。

    如今,青岛不得不努力“无中生有”,摆脱“文化沙漠”的印象。

    去年,在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行动中,两个“文化沙漠”被放在一起比较。青岛当地媒体指出,深圳摆脱瓶颈的一个原因是,

    “深圳将城市的核心区域、黄金地带留给文化,并且是数量和体量都极为巨大、充满设计原创力的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这体现了文化之于深圳的重要意义。”而“对于青岛而言,首先是观念意识上的转变”。

    在青岛“15个攻势”首场质询会上,直面青岛文旅活动,特别在文化设施方面的短板,李苏满特别提到,青岛应该有一个文化新地标,不仅仅是建一个图书馆,而是以图书、以阅读功能为基础的综合各种文化业态的综合体。

    03

    对于郑州和青岛来说,打造“人设”的迫切需要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在传统优势的工业领域,两市的增长先后显示出了些许疲态。青岛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达到峰值18019亿元后,一路下滑至2018年的11389.78亿元,3年间“蒸发”了超过三分之一。

    反观郑州,自2011年开始,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开始下降,从22.0%一路跌至2019年的6.1%。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郑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降幅之大,不仅显著高于全国,即便在河南省内18个地市中,位次也较为靠后。

    由此看来,对于两座城市的下一步,第三产业显得至关重要。

    文创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这方面,青岛具有一定的优势。2018年,郑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而早在2016年,青岛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已达到5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99%。

    但与近年来爆红于网络的另一座北方城市西安对比,2007年时,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超过5%,到2016年占比更高达7.8%,占比排名居全国第9位。

    差距面前,郑州、青岛两地推动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早在2018年,青岛便发布了《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青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三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0%;

    同年,郑州也出台《郑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项目。而在此之前,郑州已提出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按照上述目标,对于这两座城市而言,都已经到了成果验收的阶段。如何成功撕掉“文化沙漠”的标签,立住新人设?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看来,只有当城市品牌与当地市民活动、市民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品牌才能有根基,不至于停留在“空中楼阁”式的规划或者蓝图上。

    也如李苏满所说,“地标也好、爆品也好,网红打卡地也好,都是产业和业态受欢迎的外在表现,最终还是这个城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国防部长魏凤和同缅甸国防部长通电话

    下一篇

    人才共引 成都金堂等五地打造全省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