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李净翰
据央视新闻,4月15日,新加坡卫生部宣布,截至当天中午12点,新加坡新增447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创下单日增长新高,总病例数上升至3699例,累计治愈652例,死亡10例。当天新增病例中,404例是发生在外籍劳工宿舍区的集体感染病例。
新加坡新增确诊趋势图(数据来源:Wind)
在此之前,新加坡卫生部于14日深夜发布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新规定,民众出门不戴口罩将被罚300新加坡元(约合1500元人民币),再犯将面临1000新元(约合5000元人民币)罚款,并有可能被控上法庭。
这一新规适用于“任何人”,仅有两岁以下儿童及有“特殊需求”人群可作例外。新加坡卫生部说明,人们做剧烈运动时可暂时摘下口罩,但结束后必须立即戴上。
新加坡地铁民众都戴上了口罩(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新加坡政府先前不建议健康民众在公共场合戴口罩,但近期态度发生逆转。
目前,新加坡每百万人感染新冠肺炎人数已经突破500人,这一数据不仅在东南亚地区是最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较高感染水平。
黄循财(图片来源:新加坡新闻部)
据央视新闻,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联合主席黄循财14日在视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近日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快速上升,为了阻断社区传播,政府要求除了2岁以下婴幼儿、正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者外,所有人出家门时必须戴口罩。继续上班的必要服务提供者,无论是前线人员或是在办公室后勤工作也得戴上口罩。否则首次违反将被罚款300新元(约合1500元人民币),再犯将面临1000新元(约合5000元人民币)罚款,并有可能被控上法庭。违例外籍人士的居住签证、工作签证将被撤销,或被取消永久居留权。
黄循财表示,最新证据显示没有症状的人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病毒,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他同时强调“请不要因为新的戴口罩规定而觉得自己可以出门,因为我们还是不应该出门,尽量留在家,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新加坡政府在疫情初期只鼓励生病的人戴口罩,但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改变对口罩的立场,新加坡从本月3日开始鼓励民众外出时戴口罩,并分发可重复使用的口罩给民众。
据央视新闻,造成新加坡感染人数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新加坡较强的病毒筛查能力。新加坡政府曾经宣称,每日可检测人数的上限是2000人。截至4月初,新加坡已经检测超过6万5千人,这一数据占全体新加坡居民的11%。高检测率带来的高确诊率并不完全是消极因素,可以说是新加坡抗疫实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国际疫情的大流行确实给新加坡的防疫工作带来了挑战。作为国际金融、航空和航运中心,新加坡人员流动密集,防疫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是4月3日在新加坡一家商场的电梯内拍摄的“社交距离”标识(图片来源:新华社 邓智炜摄)
然而,新加坡最大规模的集体感染事件却发生在外籍劳工宿舍区和工地。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大量建设工作需要依靠外籍劳工完成。这些劳工人数众多,且共同劳动,集体生活。同一个工地会有来自不同宿舍区的劳工,因此一旦发生个体感染,很快就会在群体中蔓延。其实早在2月份,新加坡就发生了外籍劳工个体感染事件。其中一名重症劳工的病情还成为了新加坡社会关注的话题。然而,尽管新加坡人力部早早就发布了针对外籍劳工在工作场所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工作指南,针对防止劳工宿舍区内群体感染的防疫工作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展开。因此,当疫情开始蔓延时,新加坡政府在宿舍区建立了隔离区,近2万名外籍劳工被隔离。然而,在突然宣布隔离令后,新加坡本地媒体报道称,外籍劳工宿舍区的人员密度大、卫生条件堪忧、食物供给不令人满意。隔离令发布后,更多的宿舍区发生了群体感染事件,感染人数不断上升。
目前,新加坡政府已下定决心,对整个外籍劳工群体进行检疫,并将至少5000名健康劳工搬去海上宿舍、军营、空置政府住房居住。4月13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已经有31名健康外籍劳工搬入了政府为他们准备的海上浮动宿舍。新加坡政府称,入住宿舍的外籍劳工均已通过新冠病毒筛查和健康检查。他们需要严守社交距离规定,每天户外运动维持在一小时之内,出入浮动宿舍也有严格限制。最终将有1300名健康外籍劳工入住海上浮动宿舍。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政府跨部门应对疫情小组组长黄循财均表示,新加坡会照顾外籍劳工的健康,并遏制病毒在劳工宿舍区传播。在实施“断路器”阻断措施后,新加坡城市人流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外籍劳工群体和新加坡市民之间的集体交叉感染目前尚未发生。然而,基于外籍劳工这一巨大群体的集体感染已经形成,且新加坡城市运行不能缺少这批外籍劳工,新加坡面临的防疫挑战依旧十分严峻。如果不能在5月4日“断路器”措施结束前控制住外籍劳工集体感染,延长阻断措施势必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疫情在全世界迅速蔓延,任何防疫上的漏洞,哪怕是政策侧重带来的不平衡也会让无孔不入的病毒沉重打击防疫工作。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没有“优等生”的神话,只有事事谨慎、全力以赴的态度才能指引人类战胜病毒。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