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因为有太多的未知因素,我们只能蒙眼向前”。
一场疫情,横扫了全球汽车产业。各个汽车大国在积极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在奋力推动汽车产业的复苏。近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办公室总经理慕容特博士接受了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的独家专访,他用一句德国谚语表达了对未来汽车市场趋势的判断。
在他看来,疫情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空前,汽车消费要想恢复常态化,势必要等到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但如何界定其转折点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充满未知的过程中,各国汽车产业决不能动摇向前奔跑的信心。
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尽管疫情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重大冲击,但中国的市场还远远未饱和,仍然有很大的汽车消费空间待释放。
全球汽车产业链承压
“受疫情影响,德国不少汽车企业关闭了工厂,生产和销售都陷入了停滞。但实际上,疫情之下,环球同此凉热,主要汽车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基本一致。”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已逐渐恢复正常生产运营,但德国等主要汽车大国的汽车企业却陷入了停滞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影响下,全球范围内已有大众、丰田、雷诺-日产、宝马、通用汽车、福特、戴姆勒、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等多家主流跨国汽车集团宣布关闭部分工厂,受波及的工厂数量上百家。
汽车产业涉及到很长的产业链,整个链条上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个体系的运转。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早已无法离开全球产业链的支撑。
如今,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各个汽车大国均面临着疫情的冲击,势必会导致全球汽车产业链承压。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是:由于物流受阻,将导致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的成本大大增长,成本和交货时间也会有所变化。同时,大环境下所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使得全球汽车产业链变得不再稳定。
慕容特博士向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透露,德国车企会在必要的时期进行调整,以满足合作伙伴对于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同时,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也了解到,为缓解疫情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各主要汽车大国均宣布了一定的财政援助计划,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注意到,整车企业在面对疫情时,除了主动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外,还采取了线上直播营销的方式,以刺激销量的增长。
慕容特博士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汽车算是大宗消费,是很难单纯通过线上的方式作出购买的决定的。“尤其是不少消费者会对车辆内部的气味,车门关闭的声音或座椅的舒适度等有特殊的喜好。”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消费者或许会通过线上的形式看车,但实际成交量有限,等到疫情彻底结束,大多数消费者或许更倾向于选择在4S店完成购买行为。
慕容特博士强调,总体来看,疫情给汽车企业带来的影响还是偏负面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企业因为无法维持生存而被迫被整合,红极一时的新造车企业在商业模式上也面临很多挑战。
在他看来,疫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对于企业而言,面对突发性的危机,更应该采取灵活的策略。“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疫情这类危机,任何人都无法全身而退,对于企业而言,最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分散风险,这样当市场出现波动或合作伙伴有违约行为时,企业才能启动储备计划,从容应对。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空间
“尽管疫情在全球还在持续,但中国似乎已经克服了挑战,开始逐渐恢复常态化。”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政府对汽车市场的支持和刺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近期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拉动汽车消费的政策,可以让汽车更从容地渡过难关。尤其是新能源补贴延期两年的政策,更是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确保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空间。
慕容特博士认为,从长远来看,疫情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还远未饱和,在达到峰值的过程中市场总会出现起起伏伏。
“虽然疫情给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一些短期影响,1、2月份汽车销量下滑非常严重,但3月随着各个车企的复工复产,已让行业看到了回暖的迹象。”慕容特博士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汽车行业已经非常幸运了,只要市场需求在,当前缩水的销售量势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反弹。
慕容特博士预测,预计中国汽车市场大概在今年中旬恢复正常。不过,他也强调了,由于全球疫情的爆发,汽车市场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世界各主要汽车大国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恢复常态,仍然是无法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