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嘉夏 每经实习记者 朱成祥 每经编辑 卢九安
4月9日晚间,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在名为《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之路》的公开课上,就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不稳定的趋势,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续蔓延,欧美国家消费收缩,生产中断,全球化呈现出退潮趋势。对此,潘英丽认为,欧美由于贫富分化和消费饱和,消费市场将长期萎缩。中国现在的出口主要是去欧美的,对企业而言,需要做战略调整。
对于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经济需要结构优化,从依赖外需到转向内需,从重资产转向高效能。其中,潘英丽重点提及“培育高效率的经济组织”。
潘英丽表示,疫情发展导致消费收缩,美国服务消费占到家庭消费的68%,因而疫情对消费产生了巨大冲击。
对于前段时间欧美股市罕见的崩盘,潘英丽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长期低利率、加杠杆以及风险平价基金。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长期实行低利率、量化宽松政策,很多国家已经是负利率。这导致很多原本投资固定收益市场的资金很难赚钱,也纷纷进入股市,比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
同样是因为低利率,上市公司也利用便宜的资金回购股票,从而推高公司股价。另外,ETF基金也有隐性杠杆,基本上有50%的ETF的杠杆达到本金的4倍,所以一旦出问题,ETF基金便疯狂抛售。再加上风险平价基金引发市场联动,不仅股市崩盘、债券市场崩盘,甚至连国债市场一度也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局面。
可以看出,疫情对欧美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高杠杆又放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潘英丽强调,全球经济有很大概率陷入慢性萧条。萧条的根源是贫富的极度分化,贫富分化又导致最终需求的萎缩。
“全球64%的成年人拥有1.9%的财富,而不足1%的富人,却拥有45%的财富。对富人来讲,财富的增长不带来消费的增加。而大量低收入群体缺乏消费的购买力,所以贫富极度分化是一定会带来最终消费收缩的”潘英丽补充道。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和谐”贫富分化,但各国政府财政都已经出现了枯竭的状态。财政枯竭的背景下,贫富分化一定会带来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这都是全球化退潮的内部压力。
同时,疫情也令跨国公司反思,零配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生产有可能中断,未来很可能会放弃一些效率、利润,来换回生产的稳定。
在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慢性萧条,以及全球化退潮等背景下,对于中国经济,潘英丽提及两点,一是“稳定”,二是“转型”。其认为,稳定是一个快变量,要强调复工,要强调纾困;转型则是慢变量。即短期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稳住经济,长期则强调结构改革、结构调整。
对于转型,潘英丽表示需要市场化需求去引导,以及培育高效率的经济组织。目前,国内经济一大问题便是金融资源的错配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银行放款主要看有没有抵押品,有抵押的三个领域,比如说制造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已经全面过剩了。
一方面是很多企业难以融资,另一方面投资者却面临资产荒。潘英丽认为:“我们的银行、投资者都觉得资产荒其实是一个‘好企业荒’,有效率的、高成长的、自律的好企业太少。所以我们的法律制度、相关政策要重点培育,为高效率经济组织创造好的生产环境。”
关于产业结构扭曲,高科技、轻资产行业发展滞后,潘英丽认为是因为没有股票市场的支持。“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是保护中小投资者,防范商业欺诈”
在问答环节,潘英丽就近期的瑞幸财务造假事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瑞幸是拿国际资本补贴中国老百姓,我觉得是不好的一种观点。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必须让真正有内涵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来获得资金支持。”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