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都推出的“文创通”,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个产品“既降低了文创企业申请的前期费用,同时又尽可能把风险分担出去”,在解决文创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文创为本,金融为用,推动文创金融跨界融合,已成为先进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共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成为推动文创金融发展的突出代表。
4月13日,主题为“天府文创 锦绣云上”的2020成都市新引进重大文创项目集中签约暨“文创通同舟行动”首批放款仪式将在成都举行。
对于成都推出的“文创通”,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个产品“既降低了文创企业申请的前期费用,同时又尽可能把风险分担出去”,在解决文创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新台阶。
收入决定消费,这就意味着中国消费规模还将持续整体扩大,消费升级也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管清友认为,这也是这几年文创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背景。
然而,文创产业的发展也遇到很多困难。提到文创产业的困局,身处其中的从业者都会聊起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和融资贵问题。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大部分是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文创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艺术类资产、文化类资产的资产化问题。资产化不能实现就很难进入金融,因此也就会面临融资难。用传统的信贷思路很难服务好文创产业,很多金融机构也不敢轻易涉足这个行业。
在管清友看来,这是因为文创产业的供给端、需求端都面临比较大的波动。
“从需求角度看,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群体,口味、方式的差异非常大。而且潮流的变化非常快,所以需求的波动是很大的。”管清友解释,“从供给端来看,从生产、策划、设计、销售,非常依赖个人、团队以及既定的历史文化IP,所以生产的波动也是非常大的。”
作为经济发展运行的“血液”,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资本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很多地方都做了有益探索,有的成立文创产业基金,有的金融机构成立文化银行或者文创银行。
但管清友认为,“仅有基金还是不够的。因为基金讲求投资风险、投资收益,而文创产业供需两头波动比较大的特点,很难完全适合基金投资的理念。”
成都有了新的做法。今年3月,成都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成都银行文创支行“文创通”贷款和旅游业发展项目专项贷款,除给予不超过贷款合同约定市场报价利率(LPR)50%的贷款贴息外,剩余利息按“文创通”贴息政策和有关政策给予补贴,总贴息比例达70%左右。
与此同时,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增加信用贷款投放,成都还将支持开发“文创通”信用贷款产品,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记录优良的文化旅游企业开展短期无抵押信用贷款投放。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企业特点,推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产品。
聚焦中小微文创企业现状和资金需求的“文创通”受到企业点赞。四川天府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佘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企业而言,文创通补贴力度很大,降低了资金成本。在帮助文旅企业抗击疫情同时,还能帮助重点文旅项目健康发展。”
“成都推出‘文创通’这个产品,我觉得是很有益的一个尝试。”管清友分析,“成都设立文创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进行风险分担。然后又通过政府的文产专项资金,进行利息、担保费的补贴。这个产品,既降低了文创企业申请的前期费用,同时又尽可能把风险分担出去。相当于解除了文创企业的后顾之忧,我觉得会大大促进文创产业、文创企业的发展。”
金沙遗址,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着悠悠数千年的古蜀文化。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所代表的水文化,余韵悠长。武侯祠,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其所代表的三国文化闻名于世……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犹如珍珠一般,串联起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悠远文脉与深厚底蕴。
而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呈现,还远不止于此——近年来,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东郊记忆等一批文化项目诞生,通过实体形式传承和呈现着成都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文化场所。
管清友评价称,“成都是一座文化大市,可挖掘的文化IP非常多。可以说,过去这些年,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还是可圈可点的,也是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的。”
对于成都文创产业的未来,他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努力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这需要我们投资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同时,要不断推动金融对文创产业的支持,“‘文创通’是一种尝试,我也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产品形式”。
此外,“还需要有容忍失败的雅量”。管清友表示,“一个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是靠千千万万的企业,可能有的企业并不成功,我们对这些企业要客观看待,多鼓励大家进入这个行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