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对于以一年期为主要形态的“百万医疗险”而言,在今年可能将迎来一波竞品之争。
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作为2019年11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里提到的长期医疗险的相应细则。新规鼓励保险公司发展长期医疗险,为健康险市场多元化发展带来新的保险供给,这也解决了消费者担心“停售”、无法“保证续保”等短期医疗险弊病。
此前的医疗险最长是6年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新规出台,有不少保险公司正积极准备10年期甚至更长期的医疗险产品,在获得监管批复后将迎来上市销售。
长期医疗险费率进行调整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上市后的新产品形态会如何?作为长期险的定价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吗?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如何,相关的渠道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推广?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怡安再保险解决方案健康险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李纯侃,为读者解答上述问题。
怡安再保险解决方案健康险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李纯侃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NBD:新规对健康险发展的意义,有哪些超预期之处?
李纯侃:这对中国的健康险行业发展是一大利好,有利于帮助保险公司摆脱恶性竞争,真正从产品设计和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形成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将健康险市场推到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新规重点突出了调配机制,即如果上一年度该产品赔付率低于85%,且低于行业平均赔付率(由保险行业协会定期发布)10个百分点及以上,则不能进行费率上浮。此外,文件要求调配信息的披露非常透明,在长期医疗险风险很难预测的情况下,一方面对消费者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自身的保护也很有作用。
NBD:新规实施后,对以一年期为主要形态的“百万医疗险”有多大冲击?
李纯侃:接下来,我们预计中国市场上会很快出现10年期、20年期、甚至是终身的长期医疗险,据我们了解,一些公司已经在做相应的准备和布局。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对短期产品的影响肯定会有,但是通过最近与国内寿险公司及保险渠道的沟通情况来看,在短期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NBD:哪类型的寿险公司会成为长期医疗险的主力?
李纯侃:目前来看,一些中型的、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的寿险公司态度非常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他们希望通过长期医疗险分享“百万医疗险”的市场份额。对于已发展至一定规模的“百万医疗险”,此前是产险公司比较积极,而寿险公司相对来说布局还是比较少的。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中国头部寿险公司对于长期医疗险还是持有一个较为谨慎的态度,大型寿险公司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太激进地参与到这个产品中去,即便有类似产品,也可能是相对保守的(比如10年期、费率相对比较高的)长期医疗险。我们认为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医疗险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压力较大;二是对于长期医疗,风险还是难以预测,有“长尾”风险。
NBD:从销售渠道角度而言,相对于短期产品,会更有意向销售长期医疗险吗?
李纯侃:渠道对于长期医疗险的推出还是比较积极和正面的,同时顾虑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长期医疗险的定价会不会太高?如果定价太高,可能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或者销量不会达到预期那么高;二是渠道的费用会不会有所降低,虽然续保率会有一定的提升,但如果佣金降低,渠道的销售动力也会大打折扣。
目前,长期医疗险在短期内的局面来看,应该还是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达到一个平衡。
NBD:从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准备情况来看,第一批长期医疗险可能是什么形态?
李纯侃:考虑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新规目前限于采用自然费率定价的长期医疗险,包括保险期间为一年以上的医疗险,以及保险期间为一年但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医疗险。这一形态还是以风险保障为主,费率可以无限接近一年期医疗险的费率。
为了应对医疗费用通胀的风险,新规引入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机制,将费率调整的决定权交给保险公司,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对于渠道而言,如果长期医疗险最终费率与一年期医疗险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牺牲一部分前端佣金的可能性。
NBD:最早一批产品预计会到什么时候上线?
李纯侃:我们是预计6月份前后上线,但还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保险公司内部精算的测算与再保险报出的再保的经费条件的测算逻辑是不是能匹配;二是渠道对产品形态和费率、以及渠道的费用比例能否接受;最后还是要看监管的批复认可。
NBD:之前“百万医疗险”已成为“红海”市场,长期医疗险会否出现价格竞争的情况?
李纯侃:再保公司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长期能保证的再保条件,是长期医疗险下一步能否有短期高增长的关键。如果消费者、渠道、或者保险公司等各方更大幅度地降低风险费率,可能又会反向给再保公司更大的压力,进而引发重新损失测算。
监管规定,长期医疗险上市前三年,费率不得调整。此外,费率调整不能过于频繁,每次费率调整间隔不得短于1年。再保在首三年能不能给到不调费的硬保证,三年之后软保证比如是否可以控制到35%或者30%以内涨幅,这些条件的设定,影响了直保公司愿不愿意尝试更加激进的费率。
目前,一些离岸的再保公司针对监管的上述要求努力做相应的匹配,争取向直保公司给出比较容易接受的再保条件。
NBD:长期医疗险会是另一个难盈利的险种吗?
李纯侃:其实“百万医疗险”的盈利情况与销售的渠道有很大关系,互联网渠道盈利状况普遍会比线下的渠道好很多,这也是长期医疗险新规出台之后,主流是互联网渠道的一些寿险公司更加有积极性推进的原因。同时,对于以线下渠道为主的寿险公司,此类件均保费较低的产品并非其主力产品,作为附加险而言,盈利影响也不会那么大。
所以我们认为,长期医疗险的预期承保利润还是有一定空间的。根据我们的测算,它的盈利状况可能跟百万医疗险达到差不多的水平,至少在5~6年内是这种情况。不确定的因素是新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医疗通胀。
另外,如果续保率比较低,会面临群体恶化率的问题。由于长期至终身、可续保的医疗险产品在国外较为普遍,海外再保市场的恶化率数据可以做一些借鉴和参考。
NBD:对于互联网产险公司而言,对于竞品来袭有何应对举措?
李纯侃:目前产险公司只能经营保险一年以内的短期健康险。但长期医疗险上线后,并不意味着产险公司就没有发展空间。
一年期健康险也是有市场的,无论是对直保公司还是再保公司,毕竟一年期的医疗险相对风险较低,从定价或者产品责任的设计上可以做一些更大胆的尝试。比如,由于一年期医疗险发展相对成熟,可以在一年期范围内,突破带病人群的保障,包括轻症转恶症的保障。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一年期的医疗险能够实现带病投保。
从市场需求来看,对于年轻的群体,比如二十几岁的,相对经济收入不是特别高的,或者四、五线城市下沉的市场群体,短期医疗险还是有积极的作用和帮助的。
NBD:长期医疗险和“百万医疗险”将出现什么样的竞争格局?
李纯侃:长期医疗险和“百万医疗险”未来的竞争格局,取决于新产品出来之后的形态、保费水平、渠道销售意愿及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
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判断,长期医疗险上线之后,预计一线城市、年纪相对更大的人群更有意愿购买。从销售平台而言,预计以下沉市场为主的流量平台年内还是会以一年期医疗险销售为主,相对而言主流保险头部平台可能会更积极探索长期医疗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