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建 曹炳梵 丁舟洋 张明双 每经编辑 陈先丽 汤辉
渐渐的,武汉已不再是漩涡的中心,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封城76天的武汉将慢慢复苏。春天会回来,热干面会回来,樱花会回来,平静的生活终归会回到这座城市。
但当4月4日国家公祭日的鸣笛在空中响起时,提醒我们,有的人在这个冬天永远离开了我们。不能忘记,这座特大城市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伤痛和牺牲。
76个日日夜夜,与疫情奋力抗争的武汉,每个中国人牵挂着。
76个日日夜夜,关于这段封城的记忆,每个武汉人都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76个日日夜夜,《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走进武汉,陪着武汉一起走过。
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我们记录这座城市被疫情击中,也记录它艰难又努力的康复过程。
我们用镜头记录下76个难忘的瞬间。这些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空旷的街道、停摆的城市,更看到一个个普通的人——他们为这座危弱中的城市,“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记“疫”,不仅是暂停,更是重启。
风雪中,封闭的离汉高速通道。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按下暂停键的城市,空空的沿江大道。
(每经记者 张建)
停摆的公交车,静静地站在路边,没有了报站的声音。
(每经记者 张建)
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大规模消毒,警察正在封闭附近的道路。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大门上的标语很醒目。
(每经记者 张建)
3楼,一位小朋友呆萌地看着外面的马路。
(每经记者 张建)
武铁佳苑小区,居民们在小区门口排队购买生活物资。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武汉长江大桥,整座桥只有一位骑车的市民,背后是黄鹤楼。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好吃街,雕塑也戴上了口罩。
(每经记者 张建)
一位妈妈为女儿整理口罩,眼里满是疼爱和不安。
(每经记者 张建)
湖北省人民医院外,等待就诊的患者。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12位工人抬配电箱。
(每经记者 张建)
建设中的武昌方舱医院,由体育馆改建而成,它是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方舟”。
(每经记者 张建)
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危重症病房,医护人员随时关注患者情况,片刻不离。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病区护士长和危重症患者隔离病房护士,用微信沟通患者病情。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武汉第七医院六病区,接管该病区的志愿者医护团队正在会商患者病情。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年轻患者信心十足,竖起大拇指,为医生点赞,为自己加油!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片刻安静的医院病房走廊,显得有些沉重。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岱山急救站运送85岁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前往定点医院进行急救。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医护人员在抢救生命的路上奔跑。
(每经记者 张建)
采集咽拭子的一瞬间。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防护罩上布满水蒸气。
(每经记者 张建)
拆下防护面罩的医生,额头上的压痕,是“最美的痕迹”。
(每经记者 张建)
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阳光下,你笑起来真好看!
(每经记者 张建)
医护人员为新冠肺炎逝者整理保留的遗物。
(每经记者 张建)
穿上防护服后影响听力,交流也变得困难。
(每经记者 张建)
医院工作人员正在运送医用垃圾箱,每天要运送多少个,他没有数过。
(每经记者 张建)
送走当天最后一位医学观察的新冠肺炎康复者后,因天气闷热,护士小哥虚脱了。
(每经记者 张建)
四川援汉医疗队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宋睿,防护服写着“精忠报国”四个字。
(每经记者 张建)
哀悼!推迟婚期,上一线抗疫牺牲的彭银华医生。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武汉市民鲜花悼念李文亮医生,一路走好!
(每经记者 张建)
医生夏思思殉职,丈夫泪目:没见她最后一面,瞒着两岁孩子说妈妈在上班。
(每经记者 张建)
建设中的武昌方舱医院外,环卫工人在街边睡着了。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环卫工人正在进行消杀工作,他略微驼背、走路很快,背负的消毒水却很重……
(每经记者 曹炳梵)
乘坐自日本返汉包机的小朋友,口罩上贴着国旗。
(每经记者 张建)
伊朗籍咖啡师Sina,放弃了搭乘本国专机撤离武汉机会,留下来为武汉医护人员调制咖啡。
(每经记者 张建)
四季美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商正在加紧进货,保供应。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社区团购的生活物资准备送往居民手中。
(每经记者 张建)
汉口一小区道路,实行封闭式管理后,两位社区基层干部严防死守。
(每经记者 张建)
市民经过封闭管理的街区路口。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疫情初期小区还没封闭,快递小哥坚持工作,正在通知居民领快递。
(每经记者 张明双)
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提供餐食的厨师正在忙碌。
(每经记者 张建)
雷神山医院,志愿者免费为医护人员理发。
(每经记者 张建)
雷神山医院,驰援武汉的90后医护人员,比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每经记者 张建)
“感恩有你们!”即将出院的新冠肺炎治愈者,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昌方舱医院首批康复患者“出舱”。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工作间隙,医生护士们个个都是小可爱。
(每经记者 张建)
医护人员的画作,防护服上的樱花盛开了!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庆祝发热病区清零关闭。
(每经记者 张建)
即将迎来休整的医护人员,看着窗外的世界,驻足良久。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方舱医院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舱”。
(每经记者 张建)
3月10日,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这是最让人心安的“关门大吉”。
(每经记者 张建)
连续奋战几十天的医护人员部分休整,东湖磨山樱园记录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
(每经记者 张建)
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最美的发型留在武汉盛开的樱花里。
(每经记者 张建)
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雷神山医院90后援汉医护人员,跳跃起飞来一波!
(每经记者 张建)
不负使命,雷神山医院医疗队部分撤离,开心!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分别之时,医护人员在衣服上签名留念。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离别是一首忧伤的曲子,一起战斗过的兄弟姐妹,不舍之情化为眼泪。
(每经记者 曹炳梵)
武汉深切悼念因抗击新冠肺炎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每经记者 张建)
清明节,哀悼日,长江大桥上,低头默哀的交警。
(每经记者 张建)
鸣笛悼念时,一位市民忍不住掩面而泣。
(每经记者 张建)
春天,武汉东湖凌波门的月光。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地铁重新开放运行了!
(每经记者 张建)
复工复产的武汉汽车制造业。
(每经记者 张建)
奶茶店开门营业了,外卖小哥排队取餐。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夜色中散步休憩的人们。
(每经记者 曹炳梵)
商店重新开业,老板正在整理商品迎接顾客。
(每经记者 张建)
跑步锻炼的市民,活力十足。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汉街商业街重新开街,吃着美食的小朋友很享受。
(每经记者 张建)
春暖花开,空气里充满着恋爱的味道。
(每经记者 张建)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下,气温还有些低,但已经有游泳的市民。
(每经记者 张建)
户外玩耍的孩童,笑声荡漾。
(每经记者 张建)
阳光下,沙滩里,两个原本不认识的小朋友,凑在一起就玩开了。
(每经记者 曹炳梵)
东湖边休闲的学生,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每经记者 张建)
阳光总在风雨后,天气渐暖,解封在即!
(每经记者 曹炳梵)
熟悉的武汉回来了,明媚的春光下,生活正在回归正常。
(每经记者 曹炳梵)
记者手记丨最好的等待,就是冬天过去了,春天你就回来了!
春节前夕,这座特大城市按下暂停键。这个春节太特别,热闹与武汉无关,只有严峻的疫情和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多少位这座城市的儿女,永远停留在那个寒冷的春夜,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春天。
这段异常艰难的岁月,武汉人不会忘记,武汉也不会忘记这些人。
转眼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多少张暖心的面孔出现在这里。
他们为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不舍昼夜;他们穿梭在高危高感染的病区;他们也许看不清戴着口罩的彼此,但都为这座城市拼过命……
烟火人间的武汉重启这一天,记忆不会封存。任何时候只要看到这76幕武汉的瞬间,我们都不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来路。
视觉:帅灵茜 排版:汤辉 王小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