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每年过年出去旅行都成了习惯,就想利用过年的长假出去走走看看,逛逛吃吃,分解一下一年工作的压力。”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苏曼曼(化名)每年春节都选择出国旅行。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今年还未出发,就接到了旅行社停止发团的消息。
苏曼曼旅行计划搁浅的背后,是整个旅游业业务遇挫。旅游团暂停、酒店房间空置、景区关闭,原本岁末年初的旅游业“黄金期”,突然陷入一片冷寂。
疫情之下,有OTA(在线旅行社)平台拿出亿元量级的保障金迎接考验,有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难以抵御冲击而倒下,亦有从业者发起直播大会探讨行业变局。重压之下,旅游业何去何从?
▲机构预测,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或分别下滑13.9%、18.6%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杨靖制图
风暴中的旅游业:OTA、上市公司均受影响
“春节这段时间,(本该)是我最忙碌的时候。春节期间带队游览的项目要进行总结汇报,还要联系之前的顾客反馈旅游感受,但今年春节期间所有参与的项目基本都停止了,主要的工作也是处理未出行的订单。”王泉(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这是自己从业以来收入最惨淡的春节,心情也一直很低落。”
王泉的故事仅是旅游业遭受打击的一个缩影,旅行社、机票代理商、酒店经营商、景区从业者、相关上市公司均面临巨大的损失。
最直接的影响是OTA平台,今年1月21日至2月2日,途牛客服电话接听量暴增10倍以上,并于1月24日达到1.6万通峰值,共协商资源端各类更改动作约50万次。在大量退改订单的压力下,携程、途牛、飞猪、去哪儿网、马蜂窝、同程艺龙等OTA平台均在不断升级免费退改签范围,平台垫资金额增至亿元量级。
与此同时,旅游类上市公司也遭遇业绩考验。
宋城演艺(300144,SZ)在致全体投资者的公告中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文旅行业造成了重大打击。2020年1月24日起,公司旗下旅游演艺项目已全部关园,对一季度的财务影响在所难免。
众信旅游(002707,SZ)也在公告中提到:“即自2020年1月27日起,公司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本次疫情不可避免地将对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抗击风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和OTA平台,一些此前就存在经营压力的企业则更加难熬。2月29日,百程旅行网启动清算准备的消息,则让旅游从业者的心情更加复杂。
对于此次疫情将会对国内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坚强的从业者:直面挑战,心情不再低落
重压之下,相关部门相继出台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等惠普性政策缓解行业压力,旅行企业也开启“电商卖货”“云旅游”“直播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救,一些变化也应运而生。
“这是我春节后首次在办公区之外,现场参加行业的直播研讨活动。”2月2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出现在一大型旅游研讨在线大会的直播间。这场超过500分钟的直播背后是23位嘉宾、17家文旅集团、20万从业人士在线参与。
在这场直播中,戴斌表示,2020年旅游行业的“战疫”已由“停组团、关景区、防疫情”“托底线、救企业”,转入“严格防控、有序复工”的新阶段。
目前,停摆多时的旅游业开始重启,各地景区陆续开放,“出行”触底回升,酒店预订明显回暖。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各大OTA平台了解到,全国约有四成景区开放,近五成酒店恢复营业。
“旅游业同时面对着系统、国内和国际的三重防控压力,断不可以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同时,戴斌也提醒称,随着全球范围的疫情变化,防控疫情经由旅游活动而输入和扩散的任务也会加重。
“2月29日,我也是20万在线参与中的一员。疫情期间,旅行社的业务一直停摆,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比较忐忑,确实需要交流一下。”在参加完这场线上直播后,王泉感叹道,“相比此前的低落心情,我也开始为未来的旅游线路积极作出规划,期待疫情过去之后早点恢复相关业务,弥补损失。”
通过从业者参与直播大会的热情程度的讨论热度,不难看出,很多从业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已经从此前疫情冲击行业的悲观情绪中逐渐走出,他们更希望找到应对困难的方式,度过此次行业面临的特殊挑战。
疫后的竞争力:科技将成旅游业重要动能
相比此前行业的悲观,也有更多的人愿意看到未来。中国旅游研究院面向旅游供给侧的专项调研表明:受访者中54%认为风险可控能渡过难关,24%认为风险因企业能力而异,21%则认为风险加大、倒闭企业增多。对于未来的发展,26%认为疫后会迅速恢复,66%认为会延迟1~3个月恢复。70%表示疫情结束后即全力开展市场促销,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戴斌提到,疫情总会过去,复工不是简单地回到“人山人海吃红利、圏山圈水收门票”的老路上去。疫后市场恢复和产业振兴需要更多新兴力量的积极介入,科技将成为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深大智能集团董事长汪早荣认为,此次疫情的出现也助推了智能人体体温检测、虚拟景区线上游、实名制分时预约等新技术的应用实践。
“经此一疫,竞争力应当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不是还在原地打转转。”戴斌认为,短期内,旅游住宿机构和旅游景区的复工不是为了有大量游客到访,而是为了升级旅游活动的安全保障、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感受。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容易产生客流聚集的场景,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停留时间和消费情境进行科学研判,把平时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应急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扎实有效的实战演练。
“此次疫情影响超过非典时期,如果没有创新,依然传统运转。我们这番苦,算是白吃了,所以需要研究振兴。”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认为,2003年非典后,创新产生一批网络企业,并获得大力发展。疫情过后,旅游业倘若仍旧常态运转,依靠市场起来而自然度过,仅仅是复苏。只有按照疫后市场新的追求和新的消费方式的变化,谋求创新,才是希望所在。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全球都出现疫情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旅游目的地也会出现结构性变化。受航班及相关政策影响,境外长途旅行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旅游需求复苏后可能更多倾向于国内短途旅游和东南亚市场。
对于未来的新趋势,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预判,疫情过后,社会价值将产生新的变化,将更注重人本价值,尊重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经济将回归生态发展本质,游客的疗愈消费意愿将会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