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冲击下,所有规划设计产品上暴露的不足与不当,成为这个行业必然要恶补的功课。在刘泓志看来,行业应该借这次疫情的机会,去积极思考和开拓转型和再生之道。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魏官红
“这次疫情对设计行业的冲击,主要来自因控制疫情扩散限制人员流动导致的城市运营,以及企业运营的停滞,这增加了设计行业在市场与政策风险之外,对人力资本和企业韧性的认识。”2月25日,AECOM(AC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可以预见,在疫情过后,设计行业在运营方式上会扩大对风险范围和影响程度的认识和管理。
刘泓志认为,传统设计行业依赖“人”的劳动力与经验值,而这次疫情发展出的替代性工作模式,很有可能改变未来设计行业的作业方式甚至企业文化,成为常态性工作模式的一部分。
AECOM刘泓志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刘泓志看来,疫情的发生促进了行业对商业模式的思考与转变,也推动了对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拓展,行业也应该借这次疫情的机会,去积极思考和开拓转型和再生之道。
一方面,商业模式的转变将会是疫情之后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管道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线下产品结合线上服务、单点盈利模式向多点盈利模式的拓展。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业务停滞压力和复工人力需求,也会让企业认真审视人力价值与创新技术补充甚至取代传统劳动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会对居家办公和集中办公模式进行成本效益比较,很有可能发展出新的工作模式组合,以这种模式弹性追求最大运营效益或进一步吸引游离的高端人才族群。
此外,刘泓志认为,对依托经验与创意而生存发展的设计行业来说,人力资本十分关键,企业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和健康关怀会通过这次疫情得到检验甚至提升。同时,疫情冲击之下,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展示和抗疫方案,也为行业间的技术分享与跨界合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不过,我们的业务并未因疫情影响而停滞,而是以新的工作模式有序推进。例如通州枢纽、深圳机场、衢州等项目,我们与政府、规划院等部门改用视讯及电话会议的方式,替代面对面的项目沟通与汇报,不断推进项目进展。”刘泓志说道。
在疫情冲击下,所有规划设计产品上暴露的不足与不当,成为这个行业必然要恶补的功课。
在刘泓志看来,规划设计行业走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前沿。然而,面对这样的重大城市事件,规划设计的力量显得微弱而苍白。
对城市规划设计来说,这次疫情进一步开启了巨大的再发展空间与诸多服务产品的可能性。例如利用区块链,在公共服务供需配给与城市信息分享的开放性与透明化方面来升级城市治理的技术底盘,再如无人驾驶技术推动城市动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升,还有高分辨率的人群地图即时绘制技术提供规划设计的方案优化与决策参与,以及跳脱传统图景式规划设计的公共空间的资产化设计与市场化运营,增加对健康社区与公共卫生网络的全域建构等,都有待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去探索与发展。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弥补中国城市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城市硬件发展、线上系统跟不上线下建设的落差与矛盾,也是当务之急。
刘泓志认为,面对疫后经济复苏的必要与必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行业来说,聚焦城市治理与社区营造相关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加大投入线上线下并行的智慧城市实践,关注公共健康的城市韧性建设等,这将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细分市场新的发展课题和机遇。
“首先是政府、区委对空间规划重视度的提高,我们最近在与朝阳规划局、麦子店街道办事处合作的项目中,发现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公共空间对于完善公共健康管理、促进城市活力的积极作用,并开始重视公共空间、街道的更新。”刘泓志表示。
疫前疫后的另一共同关键课题,即是城市的公共健康管理。一是对公共环境与公共健康之间关系的认知与重视不足;二是对城市环境如何引导行为健康的论证与实践不足;三是对创新科技如何提升管理体系的探索和应用不足。
对此,刘泓志的建议是,面对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暴露的疫情信息采集、分析、决策过程人为化、不透明、不及时等关键问题,应当充分利用目前趋于成熟的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数字孪生技术,为发展疫前的应急预案模拟、疫期的人员物资管理与调配、疫后的社区健康重建与系统智能升级,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的指挥与决策中枢,减少政府以有限编制包揽巨量城市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负,提升城市效益与质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