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复工后,企业的焦虑得到回应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16 23:21

    每经记者 张 韵    每经编辑 文 多    

    复工第一周,“员工数量不足的生产线”和“走不通的交通线”,让不少企业陷入焦虑。不过2月15日,上海市交通委传来好消息,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期间一张“货通证”可方便上海货车在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货物跨省份运输。

    “货通证”发布后,上海复工企业高呼这个举措太及时,“终于解了燃眉之急”。

    这个“燃眉之急”到底有多迫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位企业相关负责人,了解这一周企业在复工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经历了怎样的货运尴尬。此外,记者还从他们口中得知,复工中遇到的问题已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以下是两位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口述实录。

    / 1个半月生产按下暂停键 /

    ◎口述者:上海某制造企业工程计划部黄主管

    2月10日公司复工以来,采购的同事主要工作就是和所有供应商接洽,确认他们的复工情况、人员到岗情况和之后的交付能力,以此来判断对我们的影响和损失会有多大。但是现在200家供应商中只有二三十家可以明确给出交货时间,大部分回答模棱两可,供应商也答不出政府何时才能批复他们正式复工的申请。

    我们是一家上海的企业,采取JIT管理模式(准时制、无库存生产方式),因此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物料的前一日发货,但是我们的供应商集中在江浙一带,疫情突发后,无法按时向我们提供物料,这种生产模式对我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现在最心焦的问题是一没人,二没原料。订单纳期在一天天逼近,合约马上到期,虽然可以和客户说(这)属于不可抗力的部分,但是我们的下游客户都是大型知名企业,大家为了抢占市场的优先权急着需要设备。

    根据我们供应商反馈的情况,一部分(供应商)还没有复工,已经复工的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物流没有办法正常运行。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了交通管制,企业很迷茫,不知道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才能按规运输。没有物料供应进来,我们的复工就没有一点意义。

    另外,已复工供应商的人员到岗情况和我们一样,只有部分到岗。比如我们公司有70%是外协劳务人员,现在问题是外来务工者既没有上海的居住证、也没有办法住宾馆,进不到公司,所以我们的复工处于半瘫痪状态。

    一个星期下来,生产完成进度很不理想,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复工效果,主要卡在采购上,其他辅助部门问题不是太大。而且,因为今年过年比较早,公司从1月10日开始,员工就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本来1月底是可以开工的,但是现在1月份本身就没有完成产值,2月份也肯定完不成预期,3月份还不知道能不能恢复元气。

    而我们现有订单的交付时间本来从2月到4月是排满的,原计划2月份生产50多台设备,现在我预估20台都不一定能生产出来,比计划下降一半多,3月原本目标的完成率也将不到50%。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到2月底我们都不能真正复工,意味着有1个半月的生产按下了“暂停键”。要知道1个半月的暂停,到后面就不是再1个半月能恢复得过来的,前面的积压加上后面的拥堵,订单量越大,消化起来就越难。

    再加上现在人力不足,物流不畅,缓冲期就要推到N个月以后,初步估计在7月份步入正轨,但前提是现在不再接超负荷的订单,如果再增加产能,还要往后延。

    现在是一个连锁反应,我们理解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但是希望对企业复工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和政策能够再人性化一点,地方与地方间的规定、意见也要相通,否则就进入死胡同,让企业左右为难。

    / 希望尽快恢复物流顺畅 /

    ◎口述者:江苏某高精设备制造商陈老板

    我们企业拿到复工许可证后,两天内取得了工厂所在县级市的通行证,但这个通行证只是一次性的,每次往返都要申请。我们有客户在上海,现在上海发布了“长三角货通证”,我们的货终于可以供给上海。但是现在我们省内跑不通,比如我另一个工厂在泰州,之前办不下通行证的时候连自己的厂也进不了。

    尽管我们企业在2月12日正式复工了,但实际上没有运输就和没复工一样。因为我们的生产不是闭环的,加工行业需要各方联合协作,一旦加工的某个环节衔接不上,工厂就直接零产出,进出受阻,陷入瘫痪。

    现在的货运主要卡在各地政府对待疫情严防严控的态度不同,交通管制的松紧程度也不同。当下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是防疫的主要工作,我们也非常理解并且严格遵守,也希望城市间的互通可以快速建立起来,尽快恢复物流顺畅。

    从现在的复工情况来说,公司有60%的人员已到岗,但效率仅仅是平时的20%,物流跟不上,员工到了本市还需要隔离。不仅如此,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产出就没有资金流动,还需要支付大额的员工工资,企业贷款也在后面逼着。

    这就是现实,就是这么严峻。

    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还是首先保证员工的健康,再解决员工到岗的问题,然后是物流,让物料、人员、资金都流动起来,才能早日走出这样的局面。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物业战“疫”敲响社区治理前奏

    下一篇

    广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