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裴健如 每经编辑 段思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还在蔓延。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月10日,日产汽车宣布其九州工厂将于2月14日临时停工,主要生产出口车的生产线将于2月17日停工。日产方面表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大的影响,致使其难以从中国采购零部件。这也使得日产汽车成为日本第一家公布其国内工厂临时停工的车企。
“说停工其实不准确。由于中国工厂零部件供应短缺,日产汽车位于日本的九州工厂将于2月14日和2月17日进行临时产能调整。”2月12日,日产汽车中国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花都、大连工厂即将复工
据了解,2月15日、16日为日产汽车九州工厂的非工作日。该工厂年产能约为53万辆,占日产汽车国内产量的一半,是其主力工厂之一,主要生产面向日本国内市场的Serena、X-Trail(奇骏)车型以及用于出口的SUV车型。
上述报道称,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装载零部件的船舶在中国的港口无法出港,供应链中断开始波及日系车企在日本国内的生产。
“日产汽车会优先考虑中国员工安全。在充分遵守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以及供应商的情况,日产汽车准备最早在2月17日重启中国花都工厂和大连工厂的生产,其他工厂的重启时间会因工厂实际情况有异。公司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根据情况作出更新。”上述日产汽车中国负责人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日产汽车的窘境并非个例。随着疫情蔓延,从中国采购零部件的其他车企也开始表现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本田汽车方面表示:“长此以往将对其产生影响,目前正在调查合作商的开工情况。”马自达方面则表示:“目前对生产暂未产生影响,但公司将讨论从其他地区进货,以努力维持生产。”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车企受到了零部件供应中断的波及,韩国多家整车企业已被迫停工。此前,韩国现代汽车宣布,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导致零部件供应中断,该公司将暂停在韩国的生产,这也使现代汽车成为全球首个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中断而暂停在中国境外生产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紧接着,双龙汽车、雷诺三星汽车、起亚汽车也宣布暂停部分生产线。据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车企何时重启生产取决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工厂的复工时间。
戈恩阴影未散,裁员提上日程
事实上,眼下日产汽车不仅面临着生产上的难题,“内外交困”似乎是对日产汽车此时最好的注解。即便已经以一场“惊天逃亡”成功到达黎巴嫩,并且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发布会,戈恩对日产汽车的影响还远未散去。
据媒体报道称,当地时间2月12日,日产汽车在横滨地方法院正式对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提起民事起诉,要求其赔偿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
在申请中,日产汽车控诉戈恩长期行为不当,包括非法支出公司资金、无偿使用海外住宅以及私自使用公司的喷气式飞机等,对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日产汽车方面表示,公司内部调查结果显示,戈恩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超过了3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底以来,日产汽车的动荡似乎一直没有停下,这也让日产汽车的业绩受到拖累。据路透社报道,日产汽车或将迎来十年以来最差的季度业绩表现,其2020年第一财季利润或暴跌90%。不仅如此,此前,日产汽车将2019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三成至1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创下近11年来最低水平。
数据显示,2019年,日产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约为517.6万辆,同比下降8.4%。其中,中国市场累计销售新车约117万辆,占其整体销量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为了提振业绩,在“两年三换帅”之后,日产汽车提出了全球业务复兴计划。这项计划包括裁员、市场及组织架构调整等多项内容。日产汽车预计,2023年前,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10%产能,用以控制成本。
在业务复兴计划之中,首当其中的就是裁员。据了解,在2019年5月裁员4800人的基础上,日产汽车的总裁员人数将超过1万人,美国、欧洲、中国等市场均有涉及。此外,日产汽车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广告和营销支出,并关闭两座工厂。
不过,日产汽车与雷诺集团的联盟关系在缓和。今年2月初,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宣布达成全新框架协议,并表示将采取措施促进更有效的资源共享,帮助三家成员公司增强竞争力,提高业绩。在市场区域方面,三家成员公司确立了在特定区域的标杆公司,联盟在中国市场的标杆公司正是日产汽车。
这意味着,为日产汽车贡献近25%销量的中国市场对其而言极为关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约为11.81万辆,同比下降11.8%。对于销量下滑的原因,日产汽车方面将其归结为春节假期提前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
或许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日产汽车的复工之心才会如此迫切。那么,在顺利开工、重启生产之后,日产汽车是否能够一挽颓势、快速重回正轨?业内将对此持续关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