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划分出几个网格,网格就是网格员的主战场。疫情之下,他们忙碌着、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从大年三十算起,大多数人居家隔离已经有半个月了。
都说非常时期,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但有一群人,一边喊着“少出门”,一边每日微信步数上万,带着口罩穿梭在楼宇间、巷道里、街面上。
今天,城叔想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的一种。
在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有两大前线:一是医护人员奋战的医院,另一个则是社区人员奋战的院落。后者的危险系数和压力指数,并不比医护人员小多少。
城乡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划分出几个网格,网格就是网格员的主战场。疫情之下,他们忙碌着、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现场:大年三十“手都快敲肿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磊和卢兴忠是成都成华区保和街道杨柳社区的两位网格员,共同负责一个小区,张磊负责的网格有四栋楼,卢兴忠有两栋楼。网格内的户数都在1000户左右。
短短十天,他俩已经在自己的网格内“摸排”了三轮。三轮摸排的内容都是挨家挨户登记信息。
“家里有没有武汉籍的人?有没有从武汉回来的人?有没有和武汉人接触?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发烧咳嗽?”敲门询问,然后登记在册。临走前会叮嘱居民:勤洗手,少出门,出门记得戴口罩。
和张磊、卢兴忠一起摸排的还有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物业,两人一组。大年三十那天,一行人从早上敲到晚上,“手都快敲肿了”。
张磊统计了第一轮摸排的成果:敲了2406户,开门的只有258户,9成没开门。
发现了5户从湖北回到成都的。其中一例是物业保安巡查到的,让张磊赶紧来看。张磊跑上去,发现这家既有老人还有孩子,然而那个从武汉回来的小伙子既没戴口罩也没有其他隔离的措施。
小伙说,自己1月12号去武汉参加公司年会,当天就回来了,目前没有症状。张磊记下小伙电话,让他别出门。后来,连着两天打电话问了身体情况,1月26日确定没问题,才对他和他的家人解除了“警报”。
剩下没开门的2148户是什么情况?大年初二,张磊和卢兴忠又开始进行第二轮摸排。
这一次他们给没开门的住户贴上了提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林静 摄
陆陆续续有住户给他们打来电话:什么时候出的门?去了哪儿?什么时候回家的?目前身体状况怎么样?
张磊说,三轮摸排下来,只核实到小区一半的住户。核实到的这一半,没有疑似病例,也没有确诊病例,与武汉、湖北有关系的5家人也在跟踪14天之后,陆续解除观察。
三轮之后,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一些外出的人开始返程。除了继续摸排前三轮没开门的住户,网格员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登记返回成都的人员。
依然是网格员、物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组合,在院落门口摆点,回家一个测一个温度、登记一个,依然是从早弄到晚。
半个月连轴转,张磊眼里的红血丝一直没消。
难题:“敲门不开;敲开不说实情”
社区网格员登记居民出入情况 图片来源:吴林静 摄
2020春节期间,城叔在成都走访的几个社区都进行了三轮”摸排“。若放在平时,这样的信息采集,大约要花两周的时间。
“摸排,说起只有两个字,背后是一系列的工作,涉及的是每家每户。”成都成华区万年场街道长天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佳说,“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多户,全靠网格员一双脚去爬楼、一双手去登记。”
和杨柳社区不同,长天路社区一共7375户人家,284个单元楼,大部分都是7层楼高,没有电梯的老旧院落。
对于网格员而言,网格内究竟是商品楼还是老旧院落,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
商品楼多,如果小户型,就意味着流动人口多,如果是大户型,也会因房屋出售而出现人口变动。好处就是,有电梯。网格内的户数会划分一千户左右。
老旧院落多,人口则相对固定。虽然要一层层地爬楼,但好歹和居民都熟悉,少戒备、好说话。每个网格内的户数只会划分500户左右。即便如此,长天路社区13个网格员的摸排成果同样不甚理想。
之所以进行了三轮摸排,就是因为每一次上门,并不能完全敲开住户的门。这也是卢兴忠觉得网格员工作中最困难的地方:不配合,各种不配合。
·敲门,他不开。
·敲开了,他不说实情,明明有4个人在租房,他说只有俩。
·多问两句就戒备,给他看证件,他不信。
·敲门,他不在,门上贴了提示,回家撕掉提示也不回电。
·按之前登记的信息打电话,陌生号,他不接。
·接了电话,不知道网格员是干嘛的,觉得是骗子,会泄露信息,他挂掉电话。
……
好在,随着摸排工作的持续,“不配合”出现转机,网格员们接到越来越多的回电。
而且张磊发现,这两天自己打电话出去,对方会收到一条提示,类似“成华区人民政府保和街道办事处网格员为您服务。抗击疫情,我们与您同行!”
据城叔了解,这是成都政法委和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紧急为全市13000余名社区网格员定制的”来电名片“,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他们高效完成疫情走访排查工作。
改变:“网格员不是网络员”
疫情期间的社区防控,多亏有网格员平日采集的信息做基础。那些联系不上的、信息不报全的,和以前的excel表一一核对,能够更快的梳理清楚社区情况。
胡佳说,采集信息的活之前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做,经济普查要采集,人口普查要采集,基本信息要采集,居住轨迹的更新要采集……
2018年4月社区设置网格员之后,采集信息成了网格员的工作重点,从兼职到专职,更加细化。但他们的工作不止于此。
能否用一句话介绍下你们的工作内容?
没办法,太杂了。
网格员们的手机上有个APP,就叫“网格员”,专门用来上报网格里的各种事件。
加上最新上线的“涉疫情信息事件”,网格员需要上报的事件一共有11类。每一类又再细分,“城市管理”是最常用的一类,里面细分出28项。
城叔看了看,内容非常详细,街头小广告、露天烧烤、广告牌破损、暴露的垃圾、流浪乞讨、道路不整洁、停水电气、散养家禽、违建……到网格里走一遭,网格员的眼睛就像雷达一样,挨个把各个角落扫一遍。“琐碎杂事,都要上报,不然就是网格员的重大失职。”胡佳说。
上报之后,网格员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区上的指挥中心分辨,再指派或民警或消防或法院或城管等职能部门来处理。
另一方面,若是网格有突发事件,哪怕半夜十二点,网格员也必须到场。
2019年3月26日傍晚,张磊来到自己负责的网格小区门口,和派出所民警、业主、物业一道处理小区停车场的纠纷,一直待到次日半夜。
网格员的工作很琐碎,没有高大上,也没有高精尖,凭着一双脚、一双手、一张嘴,用最原始的方式走进院落,治理网格。
这次疫情,“我觉得现在有60%的居民知道社区有个网格员,有事可以找我。”张磊说,“谈不上特别了解我的工作,但至少可以少一些不理解。”
一直以来,网格员的电话和信息都会在院落门口张贴。过去,还有居民打电话给网格员:我们家网络不好了,快来给我修。
“网格员不是管网络的,也不是管信号强弱的,更不是管维修线路的。网格员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单元中承担具体任务的社会工作者,是最了解这几百户居民的人。”胡佳说,这次疫情之后,居民应该不会再说出“网格员是网络员”的话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