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无小家,谁无亲人,谁不怕死?但有的医护工作者却在报名成功将赴前线时,觉得这是“好运”,因为“我非常愿意”,同时也有一点害怕——怕的是“能力不够,不够给这座城市带来一点点帮助”!
每经评论员 宋思艰
据武汉警方消息:1月29日,柯某岳父(68岁)因病毒性肺炎于当日在医院去世,柯某情绪激动,抓扯并殴打医生头部和颈部,医生的口罩、防护服也被扯坏。目前警方已刑事立案。
非常时期,“小家”需要关怀,但“大家”的安全更需保障。
从“小家”的角度看,亲人去世,一时情绪激动可以理解、需要关怀,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要做好解释、安抚、心理疏导工作。
尤其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及其家属,更要做好心理疏导:对患者要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家属既要让其看到患者康复的希望,也要客观提示风险。
从“大家”的角度看,非常时期,保障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和为其提供必要便利,就是保障所有患者甚至公众的安全,这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利益。
保障医务工作者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加强医院尤其是接收新冠肺炎病人较多医院的安保力量,警方要加强对医院及周边区域的巡逻防控,从物防、人防、技防三个方面把医院安全保障落到实处。相关医院尤应重点关注危重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在做好情绪安抚、疏导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安排专人,在隔离区内外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防控恶性事件发生。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引导,引导公众当此非常时刻,不仅要有“小家”,还要有“大家”意识。
我们都已熟悉一个词:共克时艰。一个“共”字提醒我们:互相要多一分共情、理解和宽容。尤其是对于战斗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更要多一分理解、尊重。
在不少医护人员的战地日记中,我们都看到一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帮助,是以医术帮患者重获健康;安慰,是以真情慰藉患者的心灵;治愈,则是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是“有时”,并非“总是”:这反映出来的是医学本身的局限性,治疗是有风险的,能否治愈也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无论情况多复杂,前路多艰险,在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全国军地医护人员都在大年三十晚上不顾“小家”,毅然前往武汉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有人为此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长发,有人放下一双小儿女,有人甚至瞒着亲人报名上前线——谁无小家,谁无亲人,谁不怕死?但有的医护工作者却在报名成功将赴前线时,觉得这是“好运”,因为“我非常愿意”,同时也有一点害怕——怕的是“能力不够,不够给这座城市带来一点点帮助”!
如此可爱、如此勇士,怎忍伤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