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王丽娜
2020年开年,瞄准潮流球鞋文化的“毒”App正式改名为“得物”,这个曾获王思聪投资、喜欢玩文字游戏的垂直电商类App,如愿得到外界关注。
众所周知,街头潮流时尚代表着一种态度,“毒”更名为“得物”,虽说更符合人们对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认知、也更易懂,但似乎也少了那么一点和潮流相关的“酷”。
一双球鞋,受到小众球鞋爱好者“追捧”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球鞋本质上还属于一种纯粹的消费品,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氧化变质,但“两小时便从1元涨到3万元”“一天内26个热门款球鞋的成交额就能达到4.5亿元”等丛生乱象背后,不仅仅是潮流文化兴起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那么简单,实际上这里面少不了“炒鞋月入百万”的诱惑。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炒作。球鞋价格疯涨背后,离不开品牌方、球鞋爱好者、鞋贩子、球鞋交易平台等利益相关各方。
无论从品牌营销还是销售额等方面考虑,对牢牢把控球鞋流通数量的Nike和Adidas等品牌方而言,球鞋涨价自然是求之不得。对于球鞋爱好者来说,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人尚有“余力”收藏昂贵的限量版球鞋,但球鞋圈子里更多的是“散户”。而面对动辄几千元的潮流球鞋,不少心动的90后、00后们也加入炒鞋行列,也有用卖球鞋赚的钱买鞋,或者购买其他潮流物品的。
市场热度上涨,使得球鞋交易类App层出不穷,作为头号玩家的毒App,曾在2019年7月发布倡议书,号召“鞋穿不炒”、理性消费。
不过,高喊“鞋穿不炒”的毒App上鞋子的成交量并不低。在毒App首页不难看到,一些畅销款球鞋的销量动辄数万,千元以上的销售价格也是普遍可见。据了解,毒App的主要收入源自卖家,每笔购买订单毒App从中抽取卖家9.5%提成,比例不小。
某种程度上来看,对于球鞋交易类App来说,订单越多,平台获利越多。鞋子是用来穿还是“炒”,对于平台来说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台交易量的提升,而市场“炒鞋”热度升温,球鞋类交易平台显然不会排斥,拍手叫好恐怕都来不及。至于如何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鞋子,以及如何给卖家和买家带来更好的服务和用户体验,仍是当下球鞋交易类App首要研究的课题。
实际上,毒App,nice等一些被称为“球鞋二级市场交易所”的平台,受到的投诉均不在少数。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鞋子真假鉴定、瑕疵查验问题,质量等售后问题屡见不鲜。
更为外界担心的是,球鞋交易类App掌控着平台交易数据,知道哪双鞋子在哪个时间点的交易情况及未来走势,对于平台来说自然也不在话下。
而一些交易平台如nice推出“闪购”服务,只交易球鞋所有权,而不见实物,甚至买入卖出可以无限循环,产生所谓“云炒鞋”模式,更是加大了“炒鞋”的泡沫。
目前,球鞋交易市场相对较小,尚没有纳入监管,泡沫过大、球鞋价格容易被操纵等风险突出。作为潮流文化的年轻受众,对于球鞋交易市场的风险把控能力还很欠缺,亟须提高自身警惕性和风险辨别能力。
被炒起来的球鞋价格,让那些真正的球鞋爱好者望而却步,同时对于潮流文化也是一种伤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