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在2017年推出的“四方协作机制”,不仅被誉为全国首个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成功范例,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还在2018年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但如今,张家口在清洁供暖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每经记者 岳琦 宋可嘉 每经编辑 魏官红
张家口,中国北方著名的“风口”及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其可再生能源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但如今,张家口在清洁供暖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作为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的典型经验之一,张家口“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四方协作机制”缓解了风电浪费、实现了清洁供暖,还利用了社会资本。然而,这个把“弃风弃光电”转变为“低成本经济电”的新模式在运行的第三个冬季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风电场没有多的上网电量了。”一家长期参与“四方协作机制”的电供暖企业负责人王江(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直接导致电供暖企业可以享受0.15元/度优惠电价的电量大幅减少,运营成本剧增。
“靠风吃饭,风不来怎么发电。”张家口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为了让这个机制继续运行,高出0.15元/度的电价将由张家口市财政资金兜底解决。不过,这并未使电供暖企业放下担忧,因为电费仍需企业垫付,而未来电价的不确定性让大多数企业都开始重新盘算在这个示范区的投资收益。
如此情况下,令电改专家困惑的是,市场化交易机制真的要“靠天吃饭”?已经打算推广至京津冀地区的新机制显然还需要更多检验。
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一,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减排成为张家口的重要目标。按照原有机制,电供暖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有效推广。但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风电上网额度有限造成“弃风”也是个难题。
张家口市在2017年全国首创“四方协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与电网公司合作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平台,风电企业将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之外的发电量,通过挂牌和竞价方式在平台开展交易,通过市场化交易,将清洁电力直接销售给电供暖用户。
张家口市能源局局长郭俊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一组数据:电供暖用户可享受到0.15元/千瓦时的优惠电价,较低谷电价0.28元/千瓦时降低46.4%,成本与燃煤集中供暖持平,进而为清洁能源供暖推广扫清了最大障碍。
将“弃风电”转化为低成本的“经济电”,“四方协作机制”不仅被誉为全国首个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成功范例,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还在2018年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按照当地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2018年至2019年采暖期,张家口市通过“四方协作机制”累计交易挂牌电量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14%,使470户集中式用户、6784户分散居民用户、78户电能替代用户、4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市场化交易优惠电价政策,减少用户电费支出约1.3亿元,涉及供暖面积478万平方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可嘉 摄
但进入第三个采暖期,张家口的“四方协作机制”遇到了难题。
“目前我们只有约16%的用电量享受四方协作机制给到的优惠价格,其余都按正常电价走。”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等地参与交易的电供暖企业负责人王江指出,突然增长的电价成本带来了运营亏损,而其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得到的理由是交易电量不足。
“四方协作机制”中的交易电量为超出张家口市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之外的风电发电量。目前,张家口市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为1900小时。也就是说,风电企业的发电量中不能被电网收购的电量才会拿出来进行市场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一份当地市场化交易工作方案显示,2019年风电发电保障收购小时数为1900小时,分解到11月份,保障收购发电小时数为240小时,但11月份上网结算小时数为234小时。此外,2019年1月至9月,张家口风电发电量同比下降8.72%,压降了市场化交易电量空间10.5亿千瓦时,导致市场化绿电供应不足。
张家口位于北京、天津的上风口,市域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2018年,张家口市风电实际利用小时数为2218小时,高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1900小时,并未出现交易量不足的情况。
对于今年张家口风电发电量降低的情况,张家口市发改委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张家口的风电发电量是下降了很多,靠风吃饭,风不来怎么发电?此外,如果都用来做优惠电量,风电企业都赔了,他们肯定不会干的。
“老天不给力”导致参与“四方协作机制”的电供暖企业无法继续获得足够的低成本经济电,这也让参与交易的企业难以持续其当初的商业模式。
“当初定电价的时候就基本是踩着坎来的,电价翻一倍的话这事完全没法弄了。”王江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可能一般的企业都还能承受得了。当初定的电价是0.15元/度,实际上根据初始投资成本,按照投资收益率估算,大概10年以内收回成本。
对于电供暖企业而言,上游靠采购优惠电量,下游靠政府定价的采暖费,前期固定成本和设备投入之后,并没有太多的腾挪空间。
在《京津唐电网冀北(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试行)》文件中,这种交易电量不足的风险曾经被提及——“做好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预报工作,确保市场化交易电量预测准确性。”然而,王江称,这项功率预测预报工作并未执行。
从原先的燃煤供暖到电供暖需要大量的改造投资,在优惠电价机制中这本是一桩不错的生意。但原本吸引众多社会资本参与的“四方协作机制”正变得逐渐令企业担忧。
“市政府已经研究过,不够的部分财政兜底,补到原来的(优惠)电价。”张家口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1月2日,记者联系到的两家电供暖企业一直没有收到政府财政兜底补贴的文件,但电费却必须要结算。
“根本没说怎么操作这个事儿。”王江无奈地表示,这样下去,新的电供暖投资恐怕不会有人愿意投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