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消费城市观察 │ 上海:“展品”变“商品” 就有了新消费场景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16 16:35

    热爱时髦和尝鲜的上海市民,将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时差”接触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国际企业也多了一个极佳的市场热度“测试点”。这些,都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性消费中心的又一特殊竞争力。

    每经记者 朱玫洁 发自 上海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上海,高端百货不少,进口超市也随处可见。不过,位于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旁的这个商场,仍然显得非常特别。

    往里走,品牌专卖店很少见,映入眼帘地是北欧馆、日本馆、哥伦比亚馆、挪威馆、法国馆……数十个以国家地区命名的商店,层层排开。

    它是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于去年进博会结束展览时开张,被作为进博会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可谓“365天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到2019上半年,这里有来自45个国家的22000种商品,智利的葡萄酒、捷克玻璃饰品、日本的小家电……来自海外国家的特色产品——吃的、喝的、用的、工艺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可谓“一站式”买遍全球。

    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新发现”,比如每次到宜家餐厅才能吃到的瑞典肉丸,在贸易港的北欧馆也可以买到速冻版。店员透露,“我们是这款肉丸的(国内)总代理”。今年,在第二届进博会延展8天期间,瑞典迷你肉丸与蒙古纯羊毛护膝、澳大利亚安格斯牛排成为当期最畅销商品。高峰时期,市民甚至要排队半个小时才能买上一包肉丸。

    不过,市民并非是这里唯一的顾客。在与多家店员攀谈时,他们告诉我,这里其实主要对采购商做To B服务,顺便对市民开展零售。也因此,这里有许多尚待进入市场的新货样品,有的甚至可能是全国独一份。

    漫步在贸易港,有的场馆内已设立微型办公区,产品看样、品尝试吃、谈判签单,与采购商的合作可以“一气呵成”。也有外国客商到场馆探访后,决定把样品放在这里试试水。实际上,贸易港的重点,正是帮助海外企业缩短和打通进口供应链,让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得来、走得通、销得好”。

    当下,已有客商将这里作为全球新品同步首发地。比如,今年4月12日开张的日本馆,就同步上架射频美颜仪、便携式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等刚刚在日本发布的新品。此前,日本馆方面透露,预计年内将推动近500个新品在上海实现国内首发,其中近300个商品有望实现与本国同步发售。“如果消费者反馈较好,我们也会尽快将其转为一般贸易销售。”

    以往,提起促消费,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品牌引进和场景打造。其实,这背后也考验着思维和机制创新。从贸易港来看,上海创新运用综保区保税仓功能延伸,让进口商品实现直销——市民可以根据完税价购买并当场提离,由贸易港在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向海关部门集中缴纳应征进口税费。由此,使“展品”真正变“商品”,消费国际新品更加便捷,新的品牌和消费场景也应运而生。

    这也意味着,热爱时髦和尝鲜的上海市民,又将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时差”接触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国际企业也多了一个极佳的市场热度“测试点”。这些,都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性消费中心的又一特殊竞争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消费城市观察 │ 迪拜:不同的肤色和同样的消费

    下一篇

    消费城市观察 │ 成都:打动人的消费,是因为懂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