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4点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吉及鲜南湖富安街店时看到,店门口停着货车,仍有生鲜商品运入仓库,仓库内货架上也放置着不少贴着小票的生鲜袋,不少居民仍在排队自提商品。不过20多分钟内,记者并没有看到配送员前来取走商品,只有店内员工在协助居民自提。
每经记者 张明双 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近日,武汉生鲜电商平台吉及鲜被曝出融资不利、裁员、关仓等消息,引起市场和用户的诸多猜测。12月11日下午,吉及鲜公众号以“休年假”的名义宣布暂停营业至12月22日,为期10天。目前,吉及鲜APP已经无法下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2月11日下午走访了吉及鲜总部及部分前置仓门店,证实确有不少员工离职,总部办公区域减少,即使二次开业后,预计规模会比现在有所收缩。此前吉及鲜CEO台璐阳在全员会上表示,要关掉部分亏损的仓,并减少大部分员工,保留下的小团队也需要降薪。
记者了解到,吉及鲜成立仅1年多,通过前置仓模式从事生鲜电商零售,今年上半年共计获得3400万美元融资,由此开启扩张步伐,在武汉三镇布局30多个前置仓,最高峰时员工人数达1900人。不过由于无法达到盈利预期、新的融资遇挫,吉及鲜的经营状况已急转直下。
吉及鲜总部前台
在外界看来,吉及鲜陷入“裁员、关仓”的窘境显得有些突然,因为在1个多月前,吉及鲜还在招兵买马。10月25日,吉及鲜公众号发出招聘信息,打出“薪资任开”“就近分配”的口号,为前置仓门店招聘分拣、配送员等。
但是到了12月初,吉及鲜CEO台璐阳在公司全员会上的讲话被曝出,“没能在最顺利的时候把融资节奏带好,而是选择盲目扩张……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得离开这里……要把相对亏损比较重的仓关掉”。由此引发了“裁员、关仓”的传闻。
“人员公布(减少)是真的。”12月11日下午,记者走访吉及鲜总部时,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总部200人减到100人,前置仓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按照楼层索引牌,吉及鲜品牌主体武汉千仓科技有限公司在13~15层均有办公区域。不过记者注意到,13层并没有吉及鲜的身影,而15层的办公室则几乎人走楼空,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搬运物料,一位员工告诉记者,有很多员工已经离职,留下来的也有的是耗着,希望拿到N+1的赔偿,而吉及鲜的赔偿是15天。“1401有很多(耗着)的。”有员工称。
吉及鲜在14层拥有两个办公室,仍有数十个员工在上班,但整体来看,并没有正常工作的节奏感。公司前台坐着一位女士,当记者向其询问时,其表示不是吉及鲜员工,只是在这里玩的。
在办公区域内,工作节奏也较为随意,其中一间办公室有部分员工聚在一起闲聊,甚至有员工正在玩网络游戏;另一间办公室则有多次大声喧哗、搬运物料的情况。
令人意外的是,记者向多位员工询问其CEO台璐阳是否在办公室及近期是否上班,均被告知不清楚。员工们对吉及鲜现有经营的说法也是莫衷一是,有的表示仍在正常做,有的则表示情况不太好。
吉及鲜前置仓
在记者走访期间,吉及鲜公众号发出消息,请休十天年假,宣布暂停营业。
事实上,自台璐阳讲话曝光后,市场就有吉及鲜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的质疑。而造成现有局面的原因,台璐阳也自承是因为“盲目扩张”。
吉及鲜成立于2018年9月份,不过其大规模扩张则是2019年上半年的事。吉及鲜以“0元配送、0元起送,30分钟送达”为卖点,迅速在武汉打开市场。鉴于生鲜配送的时效性要求,吉及鲜需要建立前置仓靠近用户,因此需要较高的仓储、人力投入。
在去年获得源码资本天使轮投资后,今年4月~6月,吉及鲜连续获得IDG资本、经纬中国、襄禾资本的投资,三轮融资额共计3400万美元。6月份,吉及鲜估值为8000万美元。
得到融资“输血”后,吉及鲜加快了前置仓布局速度。今年4月份,吉及鲜在武汉只有5个网点,而在9月份周年庆时,其前置仓数量已达36个。最高峰时,员工数量达到1900人。
不过现在前置仓员工数量已经大幅减少。
11日下午4点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吉及鲜南湖富安街店时看到,店门口停着货车,仍有生鲜商品运入仓库,仓库内货架上也放置着不少贴着小票的生鲜袋,不少居民仍在排队自提商品。不过20多分钟内,记者并没有看到配送员前来取走商品,只有店内员工在协助居民自提。
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店里的人确实少了,所以这么多单搞不赢(忙不过来的意思),现在暂停营业了,(公司)要做人事调整。
在吉及鲜江南公寓店,也有居民正在领取订好的生鲜产品,店内显示屏上显示当天累计单量为400多单,其中待配送100多单。一位员工承认在裁员,门店只会留五六个人,感叹“明天要下岗了”。
近期吉及鲜的运营情况也令用户有所担忧。一位吉及鲜用户告诉记者,(暂停营业)比较突然,前几天说晚上预定第二天配送,现在又说要休假,这是要关门的节奏,幸亏没有下后面的单。
另一位用户则表示,今天(11号)是清仓,不知道是不是要换老板了。吉及鲜公众号在宣布暂停营业的同时,还打出了当天剩余时间“全场5折起”的促销口号。
不过吉及鲜表示,暂停营业至12月22日。
吉及鲜公众号截图
暂停营业十天期间,吉及鲜会进行哪些规划布局?能否改变现有困局?12月1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吉及鲜品牌负责人,不过其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12日,记者向吉及鲜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得有效回复。
根据台璐阳此前的讲话,造成困局的直接原因是融资不顺利,“见了近100位投资人……没有完成这轮融资。”资本对吉及鲜提出了更高的盈利要求,但吉及鲜仍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加上呆萝卜事件,使得吉及鲜的融资难度增加了。
前置仓作为吉及鲜的灵魂,也是烧钱所在。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前置仓模式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发达城市,覆盖人群对时效性和产品品质要求较高,包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头部电商企业均采取这一模式,但前置仓不足之处便是供应链、仓储前期投入较大。
在台璐阳讲话后一天,12月7日,吉及鲜发出《致用户信》,对“最快30分钟送达”进行调整,延长了配送时间,包括“晚上下单、次日配送”。吉及鲜表示,目前的配送服务对于吉及鲜而言成本仍然过于高昂,无法持续。
“通过调整配送时间,吉及鲜就不需要那么多配送员了。”吉及鲜内部人士表示。与此同时,台璐阳也在全员会上表示会关掉部分亏损严重的前置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生鲜电商行业已有多起运营动荡的案例:前有呆萝卜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后有妙生活关闭上海全部门店、悄然退出。这一切都令生鲜电商感到阵阵寒意。
正如艾瑞咨询上述报告表述的,很多初创型生鲜电商企业由于存在供应链、烧钱补贴等问题,面临倒闭、被并购的局面,但也涌现了一定数量的“明星生鲜电商企业”。近两年来,生鲜电商行业融资事件数量相对较少,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的特点愈发明显。
“现在已经走进了‘寡头效应’。”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是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周期太长,所以风险非常高。95%以上的生鲜电商都是亏损,主要原因是运营模式的同质化、服务同质化和产品同质化,企业需要在产品、资源及服务体系上形成差异化,但这跟成本是挂钩的,目前很多资本正在收缩,所以很多新进企业结局应该都不太好。
如果二次开业,吉及鲜是否仍会坚持前置仓模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持续关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