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布局虚拟银行这件事,但凡有金融属性的机构都开始布局。而如果把国内市场当做是资本助力“金融+科技”开拓的桥头堡,P2P模式自然是抓手之一,即便未来有更加多元的主动管理业务跟进,至少在资金来源方面,贷款规模成为虚拟银行、传统银行的主要生产资料。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今日,WeLab宣布完成超过12亿港元C轮战略融资,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和建银国际等五大原有投资方追投,科技赋能金融场景的应用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曾在今年4月获得香港金管局授予的虚拟银行牌照,亦为国内多家非银机构争相申请该牌照的企业之一。
有分析指出,尽管虚拟银行在科技赋能方面大有可为,但多数还走在P2P的老路上,且在赚钱效应有限的当前,单纯的虚拟银行或许并非企业本身和投资人的最终目标。
WeLab这家网上融资公司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早期获得了美国风投公司红杉资本及TOM集团的首轮1.08亿元A轮融资,且在2018年还尝试在港股上市。彼时凭借2017年扭亏为盈的成绩单本该直通二级市场,但终究搁浅,目前上市申请已处于失效状态。
在拿到A轮融资过后,据媒体报道,公司创始人龙沛智曾公开表示,投资方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公司股东,是看中其所拥有的资源及关系企业,进而将业务延伸至内地。
确实,发展至今,WeLab的品牌和业务线可谓遍地开花,在中国,其拥有纯线上贷款先锋“WeLend”、虚拟银行“WeLab Bank(匯立銀行)”、纯线上金融科技平台“我来数科”、新锐租赁品牌“淘新机”、一站式金融科技服务商“天冕大数据实验室”;在印尼,其与当地大型综合集团Astra合资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AWDA”。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其上市申请材料,WeLab的收入80%以上来自内地平台“我来贷”。从有限的财务数据来看,“我来贷”2017年营业利润为1491万美元,而2016年同期为亏损3101万美元。
尽管龙沛智在WeLab融资早期就对外表示看中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未必都是P2P融资产品,但相关色彩依然浓重。而公司正式启动虚拟银行牌照申领也是今年上半年的事。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4月10日,香港金管局授予WeLab银行牌照以经营虚拟银行。获此牌照后,WeLab或在全球多个市场开展多元化发展以分散风险。就连龙沛智也坦言,香港虚拟银行牌照属全牌照,可以和传统银行竞争。
今日,WeLab再次宣布完成超过12亿港元的C轮战略融资,为2019年以来大中华区最大Fintech融资案。本轮融资获新投资方加入和5个原有投资方追投,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和建银国际等知名投资者追投。
消息一出,金融界再掀科技赋能金融投资的热点讨论,核心关注点在于:通过提升算法和算力,深耕于虚拟银行和金融科技输出服务的WeLab能否一改往日单一的网贷模式而开拓更广域的高增市场。
虽然当下没有答案,但看得见的行业趋势是,对于布局虚拟银行这件事,但凡有金融属性的机构都开始布局,包括AMTD尚乘、腾讯、京东金融、携程、众安在线等机构纷纷传出申请意向,部分企业的估值已超过千亿。
对于虚拟银行受机构和资本关注这件事,市场也给予其竞争优势的总结。平安证券对此分析称,虚拟银行的竞争力在于科技取代分行网络的成本优势,认为相关非银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融合发展存在机遇,特别是在当前同业(传统银行)倾向保守的态势下,创新力较高的企业能率先抢占市场。
如果把国内市场当做是资本助力“金融+科技”开拓的桥头堡,P2P模式自然是抓手之一,即便未来有更加多元的主动管理业务跟进,至少在资金来源方面,贷款规模成为虚拟银行、传统银行的主要生产资料。
不过以WeLab的经营来看,做得显然有些吃力。根据上市申请材料内容,WeLab虽然在2017年实现营收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11.33%。但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贷款规模和贷款利息收入呈现明显负相关。
公开数据显示,WeLab2015年贷款撮合服务收入85.3万美元,占总收入的39.6%;到2017年底,相关数据分别已攀升至6647.6万美元和42.9%。信贷服务收入方面,2015年的相关数据分别为39.8万美元和18.5%,而到2017年底已至5824.7万美元和37.6%。
尽管双双高增,但在贷款利息收入这一环却呈现出明显下滑态势。数据显示,2015年贷款利息收入为120.9万元、占总收入56%;而到了2017年底,收入规模增长至1721.2万美元、占比却下降至11%。
尽管该公司曾给出国内对消费金融行业监管的政策性收紧或将影响企业过往贷款能力及资金充裕的风险提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全球经济背景下,信贷周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掣肘,且站在当前投资界的风偏角度来看,投资于此并不是最终目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是利率减少所导致。在他看来,类似机构虽然被叫做虚拟银行,但实际上和P2P比较接近,如果没有主动管理方面的突破,或又走回规模制胜的老路。“从国外经验来说,这个业务没什么技术含量,充其量属于模式创新,加上P2P‘爆雷’多、监管加强,所以前景应该不是很乐观。”
事实上,基于当前国内对于消费金融领域针对P2P的监管收紧,业内普遍认为此类业务在国内很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夹着尾巴做人”的阶段。有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P2P小贷从来不是大佬们的重点,顶多算是“开胃菜”。
“很多科技主业的公司也很难赚钱,走中低端路线又不愿意,部分赚钱的又多到没地方投,就只有去做门槛高、资本密集型、赚更多的金融业。”有投资界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投资其实都是看中金融是国内能赚快钱的行业,所以在境外拿牌照,再出口转内销。
据他描述,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它对于香港金融业务企业到内地申请牌照有特别通道,“利用CEPA拿内地更大牌照并非没有可能,包括证券、银行、保险、基金”。该人士指出,基于目前实体经济的现状,实际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迫在眉睫,关键要有切实对接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机构出现,倘若心存占位提前布局,就有可能剑走偏锋。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