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李净翰
打着“价格更低,品质更好”口号的淘集集,于2018年8月上线,其上线2周销售额就突破200万,当年10月就获得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200万美元,估值达到2.42亿美元!
图片来源:App Store
由于以低价商品走量为初期主战策略,淘集集被称为“下沉新贵”,有数据显示其与拼多多的用户重合度高达55%,一度被视为社交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
但如今,淘集集的故事要画上句号了。12月9日凌晨3点,淘集集CEO张正平通过公司微博正式对外宣布公司重组失败,接下来将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
图片来源:@淘集集
据《财经》此前报道,截至今年10月,淘集集已经亏损近12亿元,上半年净亏损6个亿,净资产负6亿元,每月亏损超过2亿元。
9日一早,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来到淘集集上海总部五牛控股大厦发现,因淘集集事件的爆发,大厦已经增加了安保力度,门口停留了数辆警车。
淘集集上海总部五牛控股大厦(每经记者 王星平 摄)
淘集集所在的26楼目前依然对外开放,但办公区域已经没有员工上班的身影。同时,该楼层的办公器材也已经被搬空。从门口到公司内部工作间,数十位安保人员排坐在里头。
淘集集上海总部五牛控股大厦26楼(每经记者 王星平 摄)
记者也注意到,时不时会有少量商家前来咨询,但并没有公告所说的律师与员工接待。同时,此前淘集集所在的27楼已经上不去。淘集集内部员工表示,此前27楼员工已经全部通知休假。
有维权的商家表示,此前已经签过并购重组合同,但看到昨日公司倒闭的消息,一夜没睡,连夜从广东赶来。据该商家介绍,目前其在淘集集上的货款超50万元,均不能提出。“10月8日后,只有少数货款后台显示平台在打款,但金额都是几十几百,这些货款因为数额太小,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到账,数额上千的货款都没有打过。”该商家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个星期前,淘集集在微博发布公告称,已经与国内大型集团顺利签署股权投资协议,目前处于等待打款阶段。
12月9日凌晨,淘集集官方微博发布公司CEO张正平致供应商、代理、团队的公告——公告名为“已尽力未尽责”。
张正平在公告中正式宣布,“由于资金未能如期到账,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轮重组失败!接下来公司将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
在上述最新公告中,张正平给出了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的处理思路:
1.破产重整,将淘集集所有权转交给债权人:张正平会积极联系供应商代表、大的广告代理,以债转股和认购股份的形式将平台所有权转让给债权人,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公司运营,努力再次盘活平台,如果债权人需要则张正平和高管团队将继续服务淘集集,如果不需要则张正平和高管团队离开淘集集。
2.破产清算,在以上破产重整方案无法推行的前提下:淘集集将申请破产,张正平和团队依然会通过个人创业,努力归还欠款,也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再创业的机会和时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破产程序的话,就有严格的流程,破产费用的清偿也有严格的顺序。赵占领表示,破产清偿顺序为:
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依清偿顺序逐一分配,前一顺序债权全部清偿之前,后面顺序的债权不予分配。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债权的,按照比例分配。
而在12月8日,就有淘集集商家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淘集集多个官方类目群已被群主解散,群主为淘集集平台“小二”。所谓官方类目,即淘集集平台包含的百货、鞋包等十几个类目。
对此,记者曾多次致电淘集集CEO张正平,其手机响几声后被挂断。
不过,就在12月8日,张正平回复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并购重组的确失败了,投资人已经签了投资协议,但是在最后打款阶段出现多次拖延;公司各账户被诉前保全,司法冻结,特别是支付宝账户被冻结,使得公司无运营资金;所以公司按照破产重整、破产清算两条路来走;对外公告将在12月9日发出。
“我是看到报道才知道公司申请破产了。”一位淘集集内部员工告诉记者。据该名员工透露,8日晚间,淘集集新上任3个月的HRD(人力资源总监)在钉钉上发布署名为张正平的“致一起拼搏过的淘集集同学们”的内部公告。
在该份内部公告中,张正平表示,“我应该没有以个人名义发过全体邮件或公告,没想到这第一封全体邮件或公告同时也是最后一封。”
“遗憾加抱歉的是没有带着大家把淘集集做成。”张正平在公告中用一句话总结。
“接下来我们会成立员工善后处理小组,主要由HR负责跟进大家的离职办理、社保问题解决、个人物品拿取等各项事情。”张正平在公告中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淘集集拖欠员工至少1个月的工资。此外,员工社保从11月份开始也没有缴纳。“11月社保没有缴,离职证明也没有人给开,现在就是没有人管的状态。”一位淘集集离职员工告诉记者。
“一个多月没发工资,虽然这个月(11月)没啥工作,不发我也认了,就怕不交社保,毕竟对外地人影响比较大。”另外一位淘集集员工对记者说。
在上述公告中,张正平对大家(员工)关心的几件事情进行了回应。内部公告称,“由于账户冻结,目前无法发放员工工资,如果破产清算,资金也优先结算员工工资,工资预计不会少发,只是会很晚。”
图片来源:淘集集内部公告
启信宝数据显示,淘集集的运营主体为上海欢兽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为2017年5月,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张正平,公司的最大股东也为张正平,持股比例99%。
图片来源:启信宝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去年8月底,淘集集曾表示将派5000辆地推车进入小镇市场,手把手教用户使用,收割低线流量。
去年双十一前,淘集集还与某平台发生疑似“二选一”之争,刚刚上线两个月的淘集集一跃成为众人焦点,此后还曾登顶App Store购物类免费榜第一。
打开淘集集,首页上涵盖了以拼多多和云集为代表的主流电商增长方式,包括一元拼团、限时秒杀、补贴拼购等,通过低价来完成客户转化。
为了完成社交关系链的裂变,淘集集还设计了一整套“现金补贴+分销返利”体系。除了用户购买获得返现外,邀请好友下单,也可累积获得5次最高25.5元的返现,这与云集的分销式裂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淘集集曾宣称,只用接近一年时间获得1.36亿用户,比拼多多少用了10个月左右。张正平一度希望复制拼多多的成功,甚至能超越拼多多。
能有这一成绩,淘集集的“绝招”是:疯狂补贴。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具体来看,淘集集在地推上采用的是合伙人裂变模式,即BD(商务拓展人员)在当地开发合伙人,合伙人负责拉新、推广APP。淘集集有个淘必赚的后台,这是一套分销体系软件,合伙人及公司管理人员可用它来查看自己的线下人员。
拉到新用户的合伙人可获得其前三单的佣金,因此只要不断地开发合伙人,不断拉新付费,BD和合伙人的工作就会越来越轻松。
在淘集集APP的首页可以很明显看到一些“疯狂补贴”“一元拼团”“亏本上新”之类的疯狂补贴,试图用比拼多多更低价的模式面向大众,甚至要求商户去降低售价,压缩利润,从而促进销量,吸引更多的人群。
对用户来说,不仅买东西便宜,还有现金拿。比如:
1.下单赚钱。在淘集集的商品购买页,会显示可赚多少钱,下单之后,每笔已支付订单,都会获得一个限时24小时的可提现红包;
2.邀请好友赚钱。用户每拉一位新人,就能得到一笔佣金;而且,新用户每次消费,该用户都能赚到钱,是可提现的现金;
3.帮人砍价赚钱。好友发来砍价消息,帮其砍价后,则可以瓜分现金红包。
上述激进的烧钱获客方式让淘集集背负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今年6月,张正平在致伙伴们的道歉信中说:
“从2019年6月起,人生走了趟过山车。6月初启动B轮融资,投后8亿美金融2亿美金,很快拿到了多个口头OFFER,当时自信满满要把淘集集做成百亿美金以上企业。
进入7月,由于内外部一些因素,业绩增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出现停滞,这里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想通过融资款来解决当前增长的问题,延误了最黄金的自救期,策略上边选择了继续亏损获取用户。
进入9月,由于融资迟迟得不到确认,现金流开始下降,危机已经来临,9月25日有人煽动供应商集中上门挤兑货款。”
正如张正平自己所述,由于融资不顺,数千家平台商家的货款和保证金,被淘集集挪用于市场增长费用,拉新增用户。按照淘集集的计划,如果用户数量增速上去了,投资方的资金到账,正好可以弥补所挪用的商家货款。但这种做法引起平台供应商的极度不满,最终引发9月底到10月的商家上门讨要欠款的爆雷风波。
据央视财经今年10月报道,张正平表示,目前公司负债主要分为两部分,供应商的货款和广告代理投放的欠款,负债总额为16亿元左右。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据中国证券报,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总结了淘集集失败的三大原因:
1、根本原因:社交电商红利已过,进入洗牌期。头部平台拼多多率先上市后可谓“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加上“百亿补贴”+“天天领现金”等策略,快速拉高拼购类电商获客成本。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下,中小社交电商自然无以为继,“丛林法则”导致优胜劣汰。
2、经营原因:不自量力,盲目“撒币”。从淘集集被爆出资金链紧张起到宣布破产重组当日,依旧在搞“现金红包”活动。由于市场培育前期“烧钱”过度,平台自身缺乏盈利能力,加上平台模式雷同缺乏差异化优势,对用户缺乏持久吸引力,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
3、外部因素:第一,平台型电商牵涉商家面广、数量众多、涉及金额大,这类创业公司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墙倒众人推”,商家上门讨债提现,引发商家挤兑危机,加快了平台崩盘破产。第二,资本“寒冬”持续加剧,缺乏新的风险投资“接盘”跟进,加上洽谈并购重组中的“大型机构”在签定投资意向书后,不再做“接盘侠”,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失之交臂。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每经APP(记者:王丽娜、王星平)、
《财经》杂志、中国基金报、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证券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