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定岗定编和全员竞聘上岗等改革之后,东北一些标杆国企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改善明显。以记者此次探访的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为例,2016年~2018年两年间,公司利润总额从0.12亿元增长至3.56亿元,增长近29倍。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铁饭碗”、“论资排辈”……谈及国企的劳动、人事、分配这“三项制度”,不少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刻板印象”。
不过,随着我国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落实,不少国企央企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日渐市场化的劳动、分配制度推动着这些企业创下业务佳绩,在世界市场上展现出“中国制造”的力量。
前不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的组织下,参加了“走进新国企——振兴东北看改革”活动,实地探访了多家在各项改革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东北国企。
“全员竞聘”“刚性考核”“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在一系列观念突破和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这些企业不仅经营上大大改善,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位于辽宁大连市北郊的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是此次考察行程中的一个重点。在这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亲眼见证了大型石化装备生产的一道道工序:焊接、打磨、锻造……加氢反应器、压力容器等石化工业不可或缺的重型设备在不同的车间逐渐成型,并源源不断走向建设一线、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的一处车间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摄
无论是在石化装备制造还是在核电部件制造领域,中国一重在国内和全世界范围内都当之无愧处于“第一梯队”:世界最大(2400吨级)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华龙一号”英国项目参考电站、中广核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首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这些行业领先的产品,均是该集团近几年来出产的“大手笔”。
据介绍,目前国内80%以上的核电锻件和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中国一重生产,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核岛主设备及其锻件制造商,彻底扭转了我国核电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关键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而助推中国一重这家央企之所以能不断触及技术尖端,正是改革带来的推动力。
在现场采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就在短短几年前,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制造工业、机械工业“鼻祖”的中国一重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起,一重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亏损达57亿元, 16户子企业中有12户亏损;当年资金链近乎断裂……
“穷则思变”,中国一重推进的一系列“动真格”改革举措,扭转了其长期处于“自由落体式下滑”的状态,从而创造了业绩的“第二春”。
在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该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助理刘梦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这里开展定岗定编和全员竞聘上岗,即使是企业的资深管理干部和老员工,也要在竞聘上岗过程中,一起接受5名外部评委和两名内部评委的共同“拷问”。
刘梦昭告诉记者,以“精干、高效、满负荷”为原则,该公司中层干部减少了30%,员工总数减少了15%,管理人员比例不到总人数的7%,完成了“瘦身健体”。
而在聘用考核方面,记者在探访行程中了解到,一重集团提出“以劳动合同解决身份问题,以岗位合同解决进出问题”。岗位合同中明确了工作职责、任务指标等岗位达标要求,不达标的各级领导干部将被解除岗位聘用合同,一律“退长还员”,只保留相应系列职称岗位和《劳动合同》的普通员工身份。
一般员工岗位职责不达标,经两次培训上岗仍不合格的,解除岗位合同,同时解除劳动合同。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解决国有企业人员活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取得了实效。以记者此次探访的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为例,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2018年,公司年销售收入从8.29亿元增长至33.44亿元,利润总额从0.12亿元增长至3.56亿元。
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两年间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情况(单位:亿元)
与此同时,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可愚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