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物流的大提速,与提前购、前置仓、大数据预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尤其是高度自动化的分拣机器人极大提升了分拨效率,但是仓内已经达到4.0时代,而仓外却还在1.0时代,各环节的交接全靠“纸”。
每经记者 赵雯琪 每经编辑 王丽娜
G7物联网平台数据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年“双11”,与交易额纪录一同被刷新的还有持续突破的物流订单数量和配送速度。而在这背后,除了快递小哥的争分夺秒,更为重要的是全流程技术协同的支撑。
然而,当无人仓、机械臂、智能机器人在物流园区里各司其职,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已经率先在物流行业得到实现时,或许没人能够想到,与这些“黑科技”齐上阵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很多物流环节甚至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传统阶段。
11月13日,在G7全行业解决方案媒体沟通会上,智慧物联网公司G7首次对外公布八大行业解决方案,这八大行业包括快递快运、煤炭、水泥、物流园、化工、大宗、食品饮料、汽车制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深耕物流行业十年后,G7将关注点开始放在了更多传统产业上。
G7创始人兼CEO翟学魂表示,东部是支持中国物流发展的最大动力,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也大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的组织化、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但是当我们看向西部时,就会发现这里聚集着我国最多的煤炭、能源、钢铁等矿物质,以及生产资料、农产品,但西部的物流在过去20年间却几乎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这些产业也很少互联网化。”他感慨道。
G7智慧物流园区解决方案负责人&架构师李小娜则坦言,“双11”物流的大提速,与提前购、前置仓、大数据预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尤其是高度自动化的分拣机器人极大提升了分拨效率,但是仓内已经达到4.0时代,而仓外却还在1.0时代,各环节的交接全靠“纸”。
在业内看来,2018年是“看得见”物流科技落地的一年,而整个物流信息化的实现,则需要向“看不见”的更高层次迈进。科技向传统物流产业延伸的过程中,也正在呼唤一个超级平台的诞生。
“仓内已经进入4.0时代,仓外仍处于1.0时代”,李小娜用这句话形容中国物流园区的现状,实际上,这句话似乎也代表了中国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情况。
当最容易实现信息化的环节迎来了科技的全面洗礼,如何进行更深入层面的数字化,则成为最大难题。
李小娜指出,相较于高度自动化的“仓内”,“仓外”的场站却看不到些许智能化的痕迹。从车辆入园到场站作业到离园,基本全靠人工指挥去哪儿停车,去哪装卸。更为传统的钢铁物流园、煤炭物流园,出入口的地磅、做统计用的EXCEL表是这些园区唯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信息化,各环节的交接全靠“纸”。
而在传统的煤炭运输上,也依然存在诸多痛点,煤易宝董事长赵斌表示,每吨煤从一百到几千价值不等,这其中的利益空间便给个体司机偷煤换煤提供了机会。
“如果是600万人民币供货量的一个计划,那因为偷、换、掺杂掺假可能会损失十四五万,利润化为0,损失巨大。而装卸货排队是整个煤炭物流领域最痛苦的问题,坑口装货严重的可能要两天,企业和司机的损失都是很大的。”赵斌表示。
如此背景下,作为一家物联网科技公司,在“连接”了物流公司与货车司机后,G7对外公开八大解决方案,未来则准备用IoT、大数据搭建煤炭、化工、食品等传统巨头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平台,不断打造细分产业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助力传统行业智慧转型。
在翟学魂看来,G7已经将98%的物流要素物联网化,而这只是一小步,更重要的是用物联网连接产业,与不同细分行业的头部货主企业、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供新动能。
正如G7总裁马喆人此前所言,过去物流公司做的是数字化、物联网,更多是在自己体系里面的效率提升,如果再往前走,其实更多的机会是体现在平台合作之间,即物联网正在走向“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将成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而进入5G和产业互联网时代,除了G7之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都开始将服务与技术向产业上下游延伸。
10月底,京东物流在2019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正式发布“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基于不同属性的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积极推动供应链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技术赋能,向“供应链产业平台”发起攻势。
菜鸟网络CFO刘政也曾公开表示,数字化一定会从现在运用更多的B2C的领域,逐渐向更深水区的B2B领域,包括M2C领域进行延伸,这些领域将出现更加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大企业。而菜鸟在供应链、行业全局解决方案和物流金融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
在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看来,除了物流平台之外,拥有更多实体资源的传统企业也在借力互联网。未来将形成各平台重叠、多方竞争的格局,在物流综合服务上产生超级生态圈。
正如此前G7首席财务官张杰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言,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资产的超级平台,货运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其中必将诞生百亿美元级别的大公司。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