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王可然 王晓波
中国资本市场的年度盛宴——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9第八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今日(11月8日)在成都开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2019中国消费创新与服务业发展论坛”上,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作了以“数据驱动科技 创新引领未来”为题的主旨演讲。
俞熔在演讲中表示,老龄化、慢性病和疾病预防将是未来大健康产业的重要趋势。个性化专业体检、口腔、家庭医生助理以及健康食品等都将成为消费新场景,成为健康新零售的一部分。他还认为,未来“主动”健康的人数将多于被动医疗的。而大健康的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健康人群的消费升级、医疗场景的控费升级和生命科技的创新升级三方面。
俞熔还提到,健康体检在往基层渗透的过程中在二三线、四线城市取得长足增长,去年统计的300个城市当中,平均价格最高的既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四川的西昌,西昌平均的体检价格在1000-1500元左右,这在全国都是最高的价格。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以下为俞熔演讲全文:
感谢每经的邀请,各位来宾、各位专家,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中国消费创新与服务业发展论坛,然后向大家汇报我们对健康产业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的一些理解。
就像主持人讲的,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和消费,在这几年乃至未来,无论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还是社会消费以及老百姓健康需求升级的层面来讲,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有哪些新的现象和探索,我们也有一些粗浅的理解,借此机会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刚才(董超)所长也谈到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现状,我们看一下全球在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其实,医疗健康问题,不光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全球都一样。关键的问题还是老龄化,老龄化的趋势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包括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这些主流疾病的高发,根本原因是老龄化。
另外一个挑战是在医疗产业当中技术变革带来的全新变化,而且最近十年以来,全球的焦点其实是从治疗转向预防,从后端治疗转向前端预防。还有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组学,称之为指数型的技术带来了巨大变革,也带来了消费领域的变化和创新。
最近,大家都很关注中美两国优秀企业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家知道(全球)在老年痴呆的新药征途当中已经消耗了1000亿美元以上的研发费用。大家可以看到,老龄化相关疾病在全球有多大的影响力,当天,临床测验通过以后,还没有拿到批准,但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市值就出现大涨。
所以简单概括一下未来的逻辑,健康产业背后的逻辑就是老龄化慢性病还有预防所带来的消费升级,我们认为是未来健康产业非常主流的一个趋势。
另外,我们看到医疗保健的消费占比也在持续增加,在居民人均消费中呈现出一个高增长的态势。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就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称之为消费新场景,健康新零售。
新零售是非常火热的话题,大家觉得健康医疗都是在严肃封闭充满压抑的场景下进行的,但现在看到消费医疗、健康消费的属性变得更加生活化、场景化,这跟消费升级密切相关,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专业的体检、筛查、检测,包括基因检测,包括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重点筛查,女性健康等等,包括一些专科医疗现在的蓬勃发展,像口腔、眼科,现在视力保健成为一个高增长的新兴行业。这些都是消费升级的典型代表。中医的养生保健,儿童保健,运动,这些都是典型的消费升级的转型,家庭医生,家用的医疗器械、健康保险、健康金融、健康食品等等,未来健康消费升级的图像就比较清晰了。
我们有一个小的概括,未来医疗健康领域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健康人群的消费升级,体量要大过我们称之为疾病人群的医疗开支,这个趋势的杠杆和天平正在发生倾斜。原来卫生总费用大部分花在治病上,健康消费升级以后大量的费用在前端用于预防和保健,这是未来我们一个非常确定性的趋势。在治疗的场景上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控费越来越明显。近两年医保的政策,医药的采购,对治疗端的控费是长期的趋势。
第三还有技术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所以这三个升级,消费升级、控费升级、创新升级,我们觉得未来可以展现一些趋势性的看法。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简短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在政策方面这两年的一些做法,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格局跟政策高度相关。我们看到这个健康中国当中,很关键的政策导向就是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强化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
特别还强调了早期干预和重大疾病的防控,特别是肿瘤的早期发现,这些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可以看到,实施癌症防治行动的指导意见,包括糖尿病,作为慢性病当中第一位的重大疾病。这都反映了未来我们在健康产业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逻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之后,四川省也立即有进一步的政策落实。这里面又强调了强化中医药在早期干领域的重要作用,四川也是中医药大省,未来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我们在国家布局的趋势下会有很重要的作为。这里面也看到中医药在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等方面的发展空间,这些共性问题都是在卫生领域健康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多学科、跨行业、海外合作。这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方面的一些产业导向,核心主旋律就是预防。
说到预防离不开最前端的入口,就是健康提醒。这是关于体检行业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基础数据,快速增长,达到数千亿的规模,包括长期专业市场的提升带来的质量、价格,包括数据这些飞跃式的发展,一个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这些发展的态势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我们在预防为主的健康大趋势下,健康体检在往基层渗透的过程当中在二三线四线城市取得长足的增长,去年统计了一下,三百个城市当中,平均价格最高的既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四川的西昌,西昌平均的体检价格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元左右,这在全国都是最高的价格。说明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在健康预防方面的消费,其实大家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说明内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劲的。
这些数据我就不展开说了,这是我们整个健康体检市场,包括慢性病的一些基础数据,还可以看到这个涉及到检前检中检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行业涉及到支付和保险这样一个产业闭环的框架。
另外还有一个小参考,看一下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健康体检和预防方面有哪些特点,日本为什么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全球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有他的道理。他的健康体检的全面性、专业性,你看他的分级的健检制度,健诊、检诊和自由诊疗,哪一些个人买单,哪一些国家买单,哪一些商业保险买单,分得非常清楚。
癌症筛查当中,特别强调一点,去年在日本由国家负担的,胃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是国家买单的。所以这是为什么日本的肿瘤发病率下降,肿瘤医疗开支持续下降,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建议和参考。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在健康预防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方面。所以这是目前每年健康的基本情况。未来在智能化,在系统化,特别在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还有远程医疗等在医疗领域的学科方面有新的布局。
我们四大品牌当中,包括美年、慈铭、美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里面聚焦主业、数据赋能、生态闭环。大量的医疗检测的设备迭代创新非常快,未来的远程应用会让体检的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包括检后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手机端实现,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管理的体系。人工智能、质量监控以及整体服务流程的改进也是未来我们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今天我们谈消费,回到消费的主体,大家关注个人个体的消费升级,C端的客户是未来健康体检的主力客户,特别在一些专项的筛查,比如女性的两癌筛查,比如肺部健康的检测,比如消化道的检查等等。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年推出的消化道检查,针对胃的筛查推出了胶囊胃镜机器人。科技创新在未来健康检查当中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也可以看到华为的例子,华为在十年前还是2B市场占据营收主力,现在手机市场占了50%的比重,这就是C端消费带来的重大变化。所以未来我们产品和产业布局当中,个人消费的权重会越来越大。这些是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跟北大、湘雅、中山,包括东京医科大学的学术和战略合作。这些学科平台是未来提升我们专业体检内涵的重要载体和支撑。这是我们在慢病,特别是糖尿病领域的筛查。目前全国的慢性病的疾病和健康指数的数据每年是最权威的,这是对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是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在探索的一些方案,以肺小结节举例,全国每天发现八千例,我们在全国装机七百台,用于呼吸系统的筛查。筛出这么多结节,继续用专业方法良恶性的甄别,把真正需要及时治疗的患者跟大型三甲医院,像华西、协和、中山等等进行紧密的合作,让患者得到救治。这就是体检入口的一个闭环。
后续是我们看到在数字医疗这方面的一些平台,就简单过一下。这是全国影像健康的检测监控平台。这是云平台,看各个地区关键慢性数据的变化。我们用影像学人工智能的诊断和应用场景,以及我们在国内率先推出的智能化人工智能用在超声领域,这都是基于海量平台做出的技术创新。AI扫描可以检测出几十种慢性疾病。
作为医疗方面,我们最关注的还是通过健康体检预测风险,健康干预,形成良好的健康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领域。这组数据可以部分展示大数据的威力,三千万的人群,每年发现的疾病,去年发生糖尿病三百多万例,都得到及时的健康提醒和健康教育。这都是大平台应该做出的贡献。
最后汇报一下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在国家政策趋势下,在四川建立第一家生物样本库。另外一个在产业孵化方面,也会建立一个生命科学的孵化平台,基于我们的流量和数据孵化更多的创新企业。包括在肿瘤筛查、慢病防控等等领域。这六大肿瘤的筛查就是我们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在这六大肿瘤筛查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打造健康管理平台,这个是我们今年推出的美年好医生,在体检之后把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进行捆绑,希望基于我们预防医学的平台,未来可以为健康领域的消费升级,以及健康中国的行动,做出我们的一点贡献。
谢谢大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