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生机蓬勃,入夜流光溢彩,逾200家金融机构的聚集,令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CBD)这一国家战略金融中心成为重庆金融业一张“金”色名片。
从渝中区远眺江北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一栋近50层、高逾200米的甲级智能化金融写字楼尤为引人注目。阳光灿烂时,这栋被浅蓝色玻璃幕墙所环绕的大楼显得俏丽而沉静,也更加衬托出在楼宇顶端熠熠闪耀的八字红色招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红色,一直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的底色。沐雨栉风六十余载,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从“全国首家港股上市农商行”到“全国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重庆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在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前列,努力做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勇立潮头。
初心不变,使命在肩。一路走来,重庆农商行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价值创造与社会责任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践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一方面,锐意改革发展、奋力自我超越,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支持“三农”小微、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实现与重庆当地发展共生共荣,散发出了一家国有金融机构敢于担当、从容坚定的精神气度。
攀登者——十一年征程,跃上万亿资产高峰
攀高峰者,步步向上,韧而坚。
2019年8月16日,重庆农商行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关。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因为在全国上千家农商行中,该行资产规模虽连续多年排名榜首,但进阶到万亿以上尚属首次。这也使得该行一举夺下“全国首家万亿农商行”的殊荣。
重庆农商行中期业绩公告亮出了更为详细的“家底”:截至2019年6月30日,该行下辖6家分行、36家支行,拥有1775个营业机构,发起设立1家金融租赁公司、12家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多达1.6万人,资产总额升至10196.85亿元,较年初增加690.67亿元,增幅7.27%。
实际上,重庆农商行的成长壮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
资料显示,重庆农商行的前身是重庆市农村信用社,2008年改制成统一法人的农商行。改制当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仅有1672.68亿元。2010年,重庆农商行开内地地方性商业银行港股上市之先河,成功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并在年末交出了资产总额升至2855.46亿元的成绩单。
随后的近十年里,重庆农商行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各项业务发展指标持续向好。举例来说,以2018年末资产规模9506.18亿元及2018年净利润91.64亿元计算,重庆农商行均为全国领先的农村商业银行。
截至2019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的资产规模、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已分别是成立当年末的6.1倍、5.28倍、5.68倍。同时,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远低于3.95%的全国农商行平均水平。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该行排名跃升至第137位。
度势者——服务重庆80%人口,筑牢市场优势
善度势者,运筹帷幄,察且定。
究竟是什么养分,浇灌出了重庆农商行这棵全国农商系统的“参天大树”?在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中,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以“鲜明的经营特色”和“稳固的市场优势”总结了该行快速发展之路。
“我们紧密把握时代机遇,深度融入重庆发展大势,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农商行服务了重庆80%的人口、近50%的小微企业,投放了重庆近30%的涉农贷款,是重庆规模领先的零售银行、“三农”银行和小微银行。
以零售业务为例,当众多银行纷纷喊出“向零售转型”口号的时候,重庆农商行早已凭借零售业务奠定市场领先地位,甚至可以与零售业务较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媲美。凭借点多面广、人熟地熟、产品齐全、决策链条短等优势,重庆农商行拥有相当丰富的客户资源,零售客户超过2800万,覆盖了重庆80%的市民,储蓄市场地位长期保持绝对领先。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零售个人存款余额达到5075.92亿元,较年初增加529.12亿元,储蓄存款的存量、增量在当地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8.7%,37.1%,分别领先第二名12.6、28.9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零售个人存款余额增至5075.92亿元,占全行存款余额的比例高达74.33%。这一比例是什么水平?经统计,在目前的A股上市银行中,尚无其他银行能出其右。
零售存款充裕,意味着可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为存贷利差打开空间。截至2019年6月30日,重庆农商行实现净利润58.41亿元,同比增长19.52%;实现净利息收入114.86亿元,同比增长28.31%;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19.13%。其中,零售业务继续位居重庆农商行第一大收入来源。2019年上半年,该行的零售业务实现税前利润32.09亿元,对全行利润贡献度升至45.61%,较2018年提高约8.4个百分点。
此外,重庆农商行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重要战略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国家及地方重大发展项目,推动重庆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对公客户数已达26万户,重庆超过一半数量的市属重点国企、重庆100强企业以及大量民营企业都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革新者——以金融科技打造智慧银行,助推高质量发展
主变革者,步步为赢,迅而强。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风起云涌,以县域布局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亟需一场技术突围,在智慧金融时代做出更有远见的战略谋划。在A股IPO招股书中,重庆农商行明确表示,“金融互联网战略”将是该行经营特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起点、前瞻性,一直是重庆农商行发展的自我要求。在“科技兴行”发展战略中,该行坚持“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原则,制定了金融科技创新5年规划,引进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的金融科技人才100余人,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目标,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2017年4月,该行在全国同类金融机构中首家成功上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系统,核心业务系统交易处理能力实现了单日交易处理笔数从1千万级升级到6千万级,有效满足了该行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支撑需要。
今年8月,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重庆农商行智慧银行暨手机银行App5.0正式发布。据悉,该行于2018年2月启动建设智慧银行,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的运用,对产品、流程、业务和服务进行全面创新,不但提升了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也让客户获得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以“重庆农商云”为核心打造的手机银行App5.0更是在简约、个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生活场景的延伸。截至2019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手机银行客户已升至903.39万户,其中80%为县域客户,从移动端口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技术创新,还直接带动了产品创新。今年上半年,重庆农商行推出基于数据决策的全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产品“渝快贷”,单户最高授信30万元。同时,直销银行建设成效显著,截至6月末,该行直销银行注册用户达到89.74万户,本年度发生交易笔数4万笔,交易金额11.09亿元。
守正者——深耕本源,履行国企责任担当
守初心者,胸怀天下,温而善。
作为重庆市备受关注的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深耕本源,多年来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
作为全国农商系统标杆企业和支农“主力军”,重庆农商行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将80%的网点、员工、自助机具布局在农村,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十百千万”培育示范工程,近年来涉农贷款余额、净增额始终保持重庆同业第一。2019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572.27亿元,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额的近30%。该行还计划,在未来3年加大乡村振兴贷款投放力度,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此外,重庆农商行还精准施策,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助力全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该行除在信贷、考核、人力等方面倾斜资源外,还创新性推出了党建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电商扶贫模式。以电商扶贫为例,该行通过设立线上电商扶贫专区,把城口腊肉、鸡鸣贡茶等贫困乡镇的特色产品从“小乡村”搬上“大平台”,有力推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2019年上半年,重庆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1.11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14.65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力扛“半壁江山”。为更好地服务于民营及小微企业,重庆农商行出台了《关于加大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的方案》,以倾斜信贷支持力度、探索新型担保方式等10条务实举措拓宽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2018年底,重庆农商行支持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12.5万户,实现了“三个50%”:50%的公司类贷款投向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对公贷款余额50%;全市50%的小微客户在该行帮助下成长壮大。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15.37亿元,较年初增长9.15%,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0.75个百分点。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农商行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坚持服务社会民生,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地方发展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当前,重庆农商行成功实现A股上市,这是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运用上市带来的体制机制红利,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为广大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